标签:
杂谈 |






北京的城市建设自隋至清一直是以中轴线为基准铺陈开城市的辉煌。隋、辽、金、元、明、清先后有五条中轴线贯穿于隋临朔宫、辽南京城、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
第一条中轴线始自隋朝炀帝时期。公元605—610年隋炀帝远征高丽,远征之始即下诏修驰道与大运河至涿郡,并在涿郡东北修建远征高丽的大本营——临朔宫。临朔宫的中轴线以“金台”为原点(今景山主峰的位置)向南铺陈,主要建筑均坐落在其上(见图-1)。临朔宫毁于隋末农民战争。
第二条中轴线是辽南京城(燕京)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北起拱辰门,南至丹凤外门。位置在今广安门桥南,二环路西侧约700米处,南北走向约3900米(见图-2)。
第三条中轴线是金中都的中轴线。北起通玄门,南至丰宜门。金中都的中轴线沿用了辽南京的中轴线,但由于金中都的城池大于辽南京(燕京)城,所以其长度为4520米(见图-3)。
第四条中轴线是元大都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继承了隋临朔宫的中轴线,以其中心点来规划的,其北起钟楼北街,南至丽正桥,全长4.293公里。其上有建筑物三十五座(见图-4)。
第五条中轴线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以元大都中轴线为基础,自鼓楼起至永定门,全长7.902公里(见图-5
人们习惯上将中轴线说成“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实际上中轴线是自北而起。永定门的修建比正阳门晚了150年,正阳门的修建比钟鼓楼晚了150年,因此中轴线是自北向南发展的。
中轴线的规划和建设体现了五行不缺、聚气而旺、阴阳互补、奉天承运、皇权至尊等传统思想。
一是五行不缺。五行不缺指的五镇的安排。五镇是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上的“镇物”。景山是中轴线上的中心点,也是五行之中的中央戊己土的“土”,为五行之中正中位置。东方甲乙木的“木”是城东广渠门外皇木厂内的“神木”(现地名是“黄木桩“)。南方丙丁火的“火”是永定门外的“燕墩”,“燕墩”也称“烟墩”,是烽火台,为“火”(现燕墩为文物)。西方庚辛金的“金”是永乐大帝为纪念“靖难之役”铸造的大钟,即永乐大钟,大钟铸好后,先挂在宫中,明万历年间移置万寿寺,清雍正年移置觉生寺(现大钟寺)。北方壬癸水的“水”是西北郊颐和园的昆明湖。
皇家讲究风水,明朝皇帝的名字即以五行相生为序定子孙姓名中第三字的偏旁:金木水火土。永乐皇帝名朱棣,子仁宗名朱高炽,孙宣宗名朱瞻基,曾孙英宗名朱祁镇,玄孙宪宗名朱见深。
二是聚气之说。传统文化中视东南风为“吉风”,乃祥瑞气象。西北风为“烈风”,乃凶煞气象。东南风自永定门入,一路向北至景山形成上升回荡之态,最终阳气聚于市中心,成蔚为大观之朝廷蒸蒸日上气象。而北风由于北城墙阻隔,不能直接进入北京城,形成了中轴线上煞风不侵,吉风惠聚的景象。
三是阴阳相辅。北京城的设计建造以中轴线为分野,阳在东,阴在西。文在东,武在西。一阳一阴,对称相宜。城门设置:崇文门在东,宣武门在西。坛庙设置:日坛在东,月坛在西。孔庙(文庙)在东,关岳庙(武庙)在西;衙门设置:吏部、礼部、户部、宗人府等掌生者在东,太常寺、大理寺、刑部、督察院等掌死者在西。殿堂设置:文华殿在东,武英殿在西等。
四是应和天象。古人将天象分为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个方位,而居于四天象之正中的是紫微垣,在中轴线上紫微垣就是紫禁城。太和殿居于紫禁城的正中,皇帝的宝座就安放在太和殿的正中。这个位置乃是天下之中心,只有上天的儿子才能居此位,乃“天人合一”。
五是九五之尊。自皇城南门至太和殿共经过五座门:大明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自永定门箭楼向北至正阳门城楼共四座门:永定门箭楼之门、永定门城楼之门、正阳门箭楼之门、正阳门城楼之门。这就是中轴线上的九重宫阙,合了皇帝九五之尊、皇权至上一说。
时至今日封建王朝虽已成过往,但祖先们规划建设的中轴线却更加散发出古都古建筑特有的浓郁的艺术神韵。有关专家总结了中轴线的七大美韵:壮观之美,色彩之美,节奏之美,韵律之美,和谐之美,“形式”之美,以及“天工“之美。体味北京中轴线的大美韵致,由南向北或自北向南走上一遭,可做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