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潮州牌坊街甲第巷百姓生活杂谈 |
分类: 旅游随拍 |
10、这幅海报把人从过去的岁月中拉了过来
11、抬头可见二层小楼
12、临出门时一眼看到了这个有些年头的挂篮
33、而忽视了路边风景
补充资料(来自网络):
"'猷、灶、义、兴、甲',一句话概括了潮州城古民居的精华。这几条街巷位于古城中南部,成并列状一字排开,是古代潮州城仕宦商贾望族聚居之地,至今仍保留明清街巷格局和大量古民居。而甲第巷又是精华中的精华,顾名思义,从巷名"甲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长不足200米的甲第巷,集中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明清宅院,漫步其中,你可以感受到时光的倒流,触摸古代潮人生活的气息,细细品味那历史的余响。也因此,这些街巷宅院就成了研究古代潮州社会、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的宝库。"
南宋以来,潮州城政治中心南移、商业区的扩展,古城南部成为潮州仕宦商贾聚居之地。清末潮州城吸引了潮州府许多富商大贾来这里建屋造园,繁衍生息,使这里的建筑、文化艺术、民风民俗在一派浓郁的商贾情调中积淀下古城的无限
建筑风格属于中西合璧,里面有很多细部的做法在建筑做法上是值得考究的,像外墙立面上就采用传统的瓷花窗,还有井缸通栏,大门也是很传统的中国凹式门廊,凹式的大门石框,油漆木门;而大门的外框装饰,是采用当时比较流行的欧洲巴洛克装饰手法。从建筑布局来说,还是中式的传统布局,就是一厅两房的布局,而主体结构是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西洋做法,就是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做法;室内的布置和立面的装修装饰还是保留了本地比较地道的木(闪)门、木窗、木结构的一些做法,这个建筑装饰的材料,这里是采用了洗沙手法(批档)。这边原来墙上还有一些当时比较时尚的一些装饰,(有喷水池),画了一些塔楼、飞机的新东西,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有文化、有知识,眼界也比较开阔的。"
尽管甲第巷里的宅院大多是豪商大贾所建造,但无论门楼匾额还是建筑风格,都透射出浓厚的儒雅之气,显得文质彬彬。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古代潮州尚文重教的传统。位于饶宅斜对面的这座"儒林第",它的主人是从福建到潮州创祖的林姓大户,匾额上"儒林第"三个大字,应该也是这种传统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