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2015-04-13 08:06:09)
标签:

江西铅山

鹅湖山麓

鹅湖书院

鹅湖之会

朱熹与陆九渊等

分类: 旅游随拍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在介绍十个冷门古镇的微信帖子中,铅山古镇一共有两张照片,一张是永平镇的大义桥,另一张就是鹅湖书院的全景图,可见鹅湖书院在铅山的地位。后来才知道鹅湖书院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是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只不过因为对外宣传得少,知道的人比较少。

 

        那天在永平镇吃完午饭后,我们就往鹅湖书院赶去。

 

        书院里游人不多,阳光洒在书院里的树叶上,郁郁葱葱的,氛围特别好。我在院中随意行走,逆光下的树叶在书院古老的建筑衬托下格外漂亮,不知不觉地拍了不少照片。

 

 

2、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3、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4、头门:北向前照壁,南通一进院内。五开间,明间、次间脊檩前敞厅,悬山,稍间硬山,出五山屏风墙。明间中立大型木质对开版门一樘,抱鼓石一对。其上大匾:“敦化育才”。稍间以及次间的后半进有房。东、西侧屋各三间,硬山,山墙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5、石牌坊:矗立于泮池与头门之间,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正面额匾:“斯文宗主”,背额匾:“继往开来”。这张为正面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6、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7、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8、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9、泮池:仪门之前,半圆,其上单孔拱桥通仪门中门。明景泰四年(1453)凿成。池围栏杆的望柱、阑版均青石,纹饰、图案、字迹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印记。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10、石牌坊:矗立于泮池与头门之间,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正面额匾:“斯文宗主”,背额匾:“继往开来”。这张为背面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11、泮池倒影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12、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13、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14、泮池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15、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16、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17、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18、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19、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20、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21、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22、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23、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24、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25、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26、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27、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28、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29、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30、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31、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32、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33、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之鹅湖书院篇

 

补充资料(来自网络):

 

        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鹅湖书院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人们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宋淳熙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
        书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来,几次兵毁,又几次重建。其中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整修和扩建工程规模最大。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书院历经数百年,风貌依旧,格局完整,原状留存,是书院实物遗存中少有的得以完整原貌保存的一处。院内设有“鹅湖之会与鹅湖书院”、“辛弃疾与铅山”等固定的展览、陈列。书院平均每年接待参加人数达6万多人次,其中仅接待海外专家学者及文化团体就达1万人次。
 
 建筑
   
【左义路、右礼门】
头门两旁厢屋与前照壁相交之东、西大墙处,为书院与外界通联的主要门户。拱形门洞,门楼为单檐庑殿顶。西大门额匾:“鹅湖书院”,阴额:“圣域贤关”;东大门额匾:“仁山知水”。
【头门】
北向前照壁,南通一进院内。五开间,明间、次间脊檩前敞厅,悬山,稍间硬山,出五山屏风墙。明间中立大型木质对开版门一樘,抱鼓石一对。其上大匾:“敦化育才”。稍间以及次间的后半进有房。东、西侧屋各三间,硬山,山墙。
【敬惜字炉】
石牌坊东侧,在“义圃”门旁,雕刻石砌,为焚烧字纸之炉。与义圃相对,有“经畲”门,为通东、西院杂役住所和士子号舍门户。
【石牌坊】
矗立于泮池与头门之间,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正面额匾:“斯文宗主”,背额匾:“继往开来”。“文革”后期,“枇林批孔”“批朱熹”时,一些人已经将绳索挂上了牌楼,却一时拽拉不动。方打算另行设法,欲毁之而后快。当时此处的校长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并居然劝阻住了,石牌坊幸免倾圮。
【碑亭】
二座,各在仪门东、西配屋之北,泮池两侧,相向。外观相同,单檐歇山,三开间,四金柱。然而柱形不同:东亭柱方形讹角,西亭柱圆形。或许是暗示“朱陆异同”。
【泮池】
仪门之前,半圆,其上单孔拱桥通仪门中门。明景泰四年(1453)凿成。池围栏杆的望柱、阑版均青石,纹饰、图案、字迹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印记。
【仪门】
在讲堂之前。取“有仪可象”之意。五开间,明间、次间悬山,稍间硬山,穿斗式,脊檩前敞厅,立木质版门三樘。匾:“道学之宗”。
【讲堂】
在四贤祠之前。三开间,敞厅,叠梁式,单檐歇山。中堂版壁前为讲台,两侧壁仿朱熹书体,有:忠、孝、廉、节四擘窠大字。正门外及两厢有回廊,与依院墙而建的碑廊相通,廊后有门通向两侧士子号舍。
【内院碑亭】
二座,讲堂后两侧,靠院墙,单檐四角攒尖。
【四贤祠】
在御书楼之北,内祀四贤。五间,单檐歇山,叠梁式,有回廊。已圮多年。左右尚有单坡碑廊各五间附于院墙内侧,与二小碑亭联结。
【御书楼】
居书院南端最高处,扩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九开间,用木质版壁分隔为三间,明间有楼,重檐歇山顶,次间一层,硬山,出五山屏风墙。靠山面为穿斗式构架,中跨用叠梁式构架,门十根木质圆形满堂柱,前后有廊。前良廊两侧,数步之外,各有门出内院、去东、西院士子号舍。后廊沿中部“半月池”一口。最南端土台花坛,高约五尺,从半月池两旁拾级可上。明间正门上方悬“穷理居敬”匾,前侧楹联:“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9] 
【号舍、杂屋】
东、西外院以仪门两旁配屋为界,南进,纵列二排士子号舍,系士子潜心修业、孜孜研读之场所;北出,纵列一排,为书院执事、杂役等居用。均以穿斗式榀架递相建造,二排号舍和一排杂屋之前均置以走廊及小院开井。书院东、西外院号舍、杂屋共有100余间。
【文昌阁、关帝庙】
分列御书楼左右,各有房3间。内祀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
【碑刻】
鹅湖书院现存古代碑刻共14通。其中:东碑亭内现存碑刻4通。西碑亭有碑5通。仪门后两厢有碑廊,东廊嵌碑二,西廊嵌碑一。御书楼前廊东端嵌碑一通。西大门外右侧院墙嵌《告示》碑1通。
 
 
典故
 
       宋淳熙二年(1175)五月,吕祖谦与朱熹编成《近思录》,结束福建之行而归浙时,朱熹亲自送行。五月底,抵信州铅山鹅湖寺。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依约来到鹅湖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的规模不算小。虽然直接参加辩论会的是朱熹和陆九渊兄弟。但列席旁听者不少,如浙江学者刘子澄、赵景明、潘叔度,陆九渊的门人朱亨道、邹斌等。鹅湖寺地处闽、浙、赣交界,闻风而至的学者亦有若干人。
        朱熹事后回忆说:“始听莹于胸次,卒纷缴于谈端。”可见一开始气氛就显得相当紧张。鹅湖之会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关于这点,陆九渊门人朱亨道记载道:“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可见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人的内心潜在良知。陆氏兄弟则主张“先发明人本心”,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会上,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而作为会议的主持者,吕祖谦在会上没有明确表态。对于朱、陆双方的观点,“甚有虚心相听之意”。但从陆九渊埋怨吕祖谦“为元晦所尼”和吕祖谦对朱熹与陆九渊的不同评价中可以看出吕祖谦内心还是倾向朱熹的“教人”之法,认为二陆的主张过于疏阔的。吕祖谦评价朱熹和陆九渊道:“元晦英迈刚明,而工夫就实入细,殊未可量。子静亦坚实有力,但欠开阔。”“欠开阔”正是对陆九渊认识论流于空疏的一种婉转批评。

 

补充材料(来自网络):

十大冷门古镇:广西大圩古镇(连个公厕都难找)、査济(黄山脚下最后的古村)、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福建漳州赵家堡(南宋皇族后裔悲情遗梦)、宝山石头城(最后的纳西族乐土)、茶马古道重镇寺登街(千年集市无人打扰)、侨乡和顺(绝胜小苏杭的边陲魅力名镇)、湖南隐秘古城黔阳(比凤凰繁荣早千年)、偏岩古镇(夫妻树下探秘另类女铁匠)、丙安古镇(赤水河畔“老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