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松阳的古村落,恐怕最有名的就是杨家堂了,人称“江南布达拉宫”。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记住乡愁》的节目曾拍摄过这里;由第一财经广播联合全国近50家电台共同举办的“发现2013中国最美村镇”评选中,杨家堂摘得最高奖项“典范奖”;《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也隆重地介绍过这里,所以想不出名都难。
杨家堂坐落在山坡之上,整个村落错落有致,上下屋之间落差约2至3米。村落整体坐东朝西,加之土黄色的泥墙,想必在午后阳光照耀下一片金黄。难怪在摄影圈里杨家堂有着“金色布达拉宫”美誉。我特意把杨家堂放在当天游览的最后一站,就是想看看在夕阳的映照下,它有多美丽。可惜那天阴天,夕阳下的杨家堂无缘相见。
那天下午到达杨家堂时,已经近四点。一进村口就被那棵香樟树吸引,正好有一妇人经过树下,赶紧按下快门,听到快门声响起,我就知道这张照片要虚,想着再拍第二张,那场景已不在。
跟着司机师傅走在高高低低的台阶上,突然看见下排的房屋中也一妇女在家门口的水池中一边洗菜一边与另一大妈闲聊。听见我们的脚步声一起回头向上看,我赶紧按动了快门。
进了一户人家,正在修缮,看了一眼赶紧出来。我惦记着“布达拉宫”的全景,就让司机师傅带我去看全景的地方。我们下行穿过小巷,来到了一个架高的亭子。原来是为了让游人看到全景,特意搭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整个村子就在眼前,我一边按动快门一边感叹要是有夕阳多好,或者云雾缭绕也不错,但偏偏都没有。不过我这个人很知足,只要看到就好,至于天气就随遇而安吧。
离开了观景台,我们又围着村子转了一圈。天气开始暗了,炊烟升起来了。我站在村子的一角拍了好几张,都没有看到的动人,主要是村子正在修缮,一些材料堆在边上。
近五点,司机师傅接到了电话,说是他弟弟要他去松阳县城吃饭。我们匆匆地告别了杨家堂往县城赶去。
第一天古村落的游览结束了,一共走了四个古村落(呈回村、下田村、酉田村、杨家堂村) ,每个村都有各自的特点,感觉特别好,就是时间有些紧,很多人家没有进去。到了县城,
司机师傅非常客气,非让我跟他们一起去吃饭不可,说是反正你也要吃饭,就是多双筷子的事。推辞不掉,跟着吃了一顿非常美味的大餐。
2、 炊烟袅袅

3、通往村里的路

4、一进村口就被那棵香樟树吸引

5、正好有一妇人经过树下,赶紧按下快门,听到快门声响起,我就知道这张照片要虚,想着再拍第二张,那场景已不在(有些虚也没舍得删)

6、跟着司机师傅走在高高低低的台阶上

7、突然看见下排的房屋中也一妇女在家门口的水池中一边洗衣服一边与另一大妈闲聊。听见我们的脚步声一起回头向上看,我赶紧按动了快门

8、进了一户人家

9、走在小路上一抬头看见了它

10、沿着这石板路

11、我们找到了观景台

12、 站在观景台上,整个村子就在眼前

13、我一边按动快门一边感叹要是有夕阳多好,或者云雾缭绕也不错,但偏偏都没有

14、于是这盘柿子成了前景

15、离开了观景台,我们又围着村子转了一圈

16、其实村里的房子也不是全朝着一个方向的

17、偶尔也会出现这种与其他黄泥墙不一样的房子

18、天气开始暗了,炊烟升起来了

19、远处的山开始被云雾缠绕上了,若隐若现的

20、出了村口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21、想着若是春天过来,这里一定被鲜花包围着

22、村周围的景色美极了

在看了计划中所有的古村落后,松阳的朋友问我,最喜欢哪个?他们以为我会选择杨家堂,可我把最佳给了呈回村。今天看杨家堂的介绍,才知道村里的故事多多,很多人家有不少好东西,可惜我事先功课做得不足,只知道“江南布达拉宫”,不知里面的有这么多玄机,留下了遗憾。
补充资料(来自网络):
杨家堂村位于三都乡,村落整体坐东朝西。据记载,该村建于1655年前后,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清朝顺治12年,宋显昆最早定居到杨家堂。对于村名的来历,松阳县地名志中称: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故最早叫樟交堂,后改为杨家堂。
杨家堂村及其宋姓来历,从其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可看出,其宋氏祖先来自西安(京兆,古都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
宋濂为唐代名相宋璟之后裔(25世孙),而宋濂为浦江的一代世祖,其孙宋可三因绾丝藤迁于松阳县三都乡呈回村。1655年许,宋可三第八代世孙宋显昆从呈回村迁居杨家堂村。
宋显昆迁居杨家堂村后的70余年间,杨家堂只有数间茅房,族人以卖柴、狩猎为生,生活十分艰苦。到了宋显昆曾孙宋宏堂时,却出现了“奇变”。
关于宋宏堂,传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录:宋宏堂五岁丧父,时其兄宋宏资也仅九岁,孤儿寡母,家境甚是贫苦。但其母蔡氏对兄弟俩要求甚为严格,日间要他们出去干活,入夜则教他们习文,故使兄弟两能习字断文、知书达理。一日,宋宏堂挑柴去城里卖,于泉址凉亭歇脚,拾得一内约有2000两银子的钱袋。拾得银两后,宋宏堂就在凉亭中等侯失主。失主回找时,他就将所有银两如数还与做木材板业的衢州巨商。那巨商感激不已,诚问宏堂有何要求,宋宏堂说,我什么都不要,若你能用得着我,我可否当你学徒。之后,宋宏堂就跟随那巨商学做木材板业生意。因有母亲蔡氏的谆谆教诲,宋宏堂不仅能写会算,且品德高尚,倍受世人尊重。跟随巨贾学商一段时间后,经得巨商许允,自己也另立门户,从事木材板业生意。曾数十次贩运木材到杭州,并入股杭州南星桥“松茂板行”,成了股东老板,终成松阳的木板巨商大富。宋宏堂发迹后,生活上仍省吃俭用,而将钱财用于“建厦屋、孝高堂、友兄弟……”从而逐步修建起时至今日我们尚能一见的杨家堂古居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