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买了一本张承志的《鲜花的废墟》。看到他的菲斯《自由的街巷》是这样的开场白:那个老外瞪圆了眼,好像我的摩洛哥日程是缺心眼儿和变态。”你不去菲斯?你没有听说过菲斯?那么你为什么要去摩洛哥?“但不管她怎么瞪眼,我虽惭愧也只能坦白地再说一遍:”哪里是菲斯?我真的不知道。“
十二年后的今天,我比张承志幸运,虽然决定来摩洛哥之前,我只对卡萨布兰卡(相信大家即使不知道摩洛哥,也知道卡萨布兰卡,那部《北非谍影》电影中的插曲《卡萨布兰卡》太有名了,以至于我跟别人说我去摩洛哥时,看到别人一脸茫然,我都要加上一句卡萨布兰卡,那张茫然的脸立刻灿烂了,一句好地方是必说的话)、马拉喀什以及撒哈拉沙漠了解一点儿,甚至不知道摩洛哥的首都是拉巴特(一直以为是卡萨布兰卡呢),更别说菲斯了。感谢伟大的网络,在先人无比强大的攻略中,我看到一个极其诱人的地方——菲斯古城。中世纪、九千多条小巷、迷路、最古老的神学院等等关于菲斯古城的关联词已经在到摩洛哥之前就被我滚瓜烂熟地记在心里了,但真正踏上菲斯古城时,我还是被震撼到了。我认为它是我这一行程中最喜欢的地方。
那天从撒哈拉沙漠出来后,我们一路狂奔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了菲斯。与柏柏尔司机惜惜相别后,我们跟随着菲斯的酒店老板身后走进了古城。在忽高忽低的石板路上,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好在我们听从了老板的建议花了20迪拉姆雇了辆手推车拉行李),蜿蜒曲折的小巷过了一条又一条,终于到老板家了。一进门我们有些傻眼了,对着门的是一间不大的厨房,门的右手边是一条狭窄的不容人错身的楼梯。老板指着楼梯对我们说,房间在上面,行李你们不用管,我帮你们拿上去。上到了二楼,看到一个房门刚要推,老板赶紧说不是这里,这是我们住的房间,你们的还在上面。又沿着盘旋的楼梯走了一层,眼前豁然一亮,一个很大的天井出现在眼前,三楼的公共区域布置得漂亮极了,很具摩洛哥特色,抢眼的蓝色花纹布艺沙发,木质的门窗上镶着彩色玻璃。老板的妹妹端着薄荷茶上来了。走了这几天,来前很期待的薄荷茶,如今让我怕死了,喝一口直接腻死你,后来提出不放糖,结果是味道怪的难以下咽。办完了入住手续,老板带我们上了露台,天哪,整个古城就在我们脚下,同伴高喊着我的名字说,”你太伟大了,找到这么好的地方。“马拉喀什的意大利人家已经让她们惊喜过了,后面的住宿点还会有惊喜的。其实在菲斯的住宿方面我下了很多功夫,因为这座在中国不出名的古城,早就享誉欧洲了。这里的酒店极其多,奢华得高达上千欧元,古城内也不乏好酒店,很多私宅外表不起眼地藏在小巷中,被法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等等买过来改装经营,就酒店设施与管理来说肯定比当地人要好,但价格也高。也曾想过在菲斯奢侈一晚(因要住两晚,但不是连续的,中间那个晚上给了梅克内斯),但考虑行李存放问题放弃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决定是正确的,真正的摩洛哥民宿还是要到菲斯古城里的当地人家体验(张承志一直后悔没有住在当地人的民宿里),因一路走过来看,只有菲斯古城里的民宿是那种寸土寸金的感觉,这里的每户人家好像都是一进门都是狭窄的盘旋楼梯。当然那些改造后的民宿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一直对这个不太理解,这两天在张承志的《自由的街巷》中找到了答案。他这么描写到:”自由自在的私家建筑,借着邻居的院墙或背隅,砌了起来。一家比它更加囊中羞涩的小屋紧挨着它,恨不得三面墙都借用它的。“
我猜想我们住的这间民宿,上面两层一定是后来借用了邻家的屋顶后盖出来的。
眺望着古城,我有些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当唤礼塔里传来由远及近、再逐渐远去的唤礼词时,我竟然有些莫名地激动。每天五次的礼拜、不进人情的斋月、男人可以娶四个老婆。。。这是一个何等奇特的教派呀。每每在机场、在火车站、或者其他公共场所,总能看到那些随身携带一块小型长方毯子的人,找一块小空地,铺上毯子,面朝麦加的方向,一会儿低头站立,一会儿跪在毯子上头贴地,默默地祈祷着。这场景很打动我。在卡萨布兰卡开往马拉喀什的火车上,我看完了一部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主人公是一位伊斯兰教的印度人。电影的内容就不讲了,很棒的一部电影,豆瓣上给了9.6分。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他儿时,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暴乱时,他妈妈画图给他:一个人拿棒子打你,是坏人,一个人拿棒棒糖给你吃,是好人,你知道哪个人是印度教,哪个人是伊斯兰教?并让他记住世上只分为两种人:做好事的好人和做坏事的坏人。扯远了,还是回到菲斯吧。 走前看了攻略,说是在菲斯最好找导游带领看一些景点,否则自己根本就找不到。我们直接拜托老板找了一位英文导游。
第二天一早,导游准时出现在旅馆,一口标准的发音。我英语这么烂的人,居然也能听出个一二。游走在古城的小巷中,导游嘱咐的第一句话就是跟住了他,否则会迷路。进入麦地那的那一刻感觉真好,小巷还没有被游人挤满,当地人的生活刚拉开序幕,百转千回的小巷中充满了阿拉伯情调。斑驳的土黄色墙在早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迷人,小巷的转角时不时会看到当地人在闲坐,妇女们穿着鲜艳的阿拉伯长袍在街角一闪而过,留下一片灿烂,还没等你转过神来,一袭长袍在身的长者从身边飘过,那白色晃得你睁不开眼。小巷四通八达,走几步就转弯了。我们跟着导游迷迷糊糊地走着,眼睛完全不够用了。突然听见远处传来了人群叫喊声,导游嘱咐我们紧贴墙面不要动,只见一支马队从身边掠过,骑在马上的人大声呼喊着,大家兴奋地附和着,几分钟后就消失在小巷尽头。导游跟我们解释说,这是一次活动,因为过屠宰节了,大家都兴高采烈的。古城里没有汽车、摩托车、甚至没有自行车,运送东西全靠马和人力手推车。
接着往前走,导游带我们去了神学院、清真寺、皮革染坊。只记得神学院与马拉喀什的很像,就是小一些,雕刻更精致一些;清真寺照例不让非教徒进入,只是好奇地在门边看了一眼;皮革染坊散发着浓烈的臭味,那排列整齐的一口口大石槽挺让人惊叹的。在染坊的门脸店铺里,看中了一个皮制钥匙包,手感及颜色都非常满意,就是价格太贵,贵的有些离谱。想着攻略里说,临街店铺里的东西,比皮革坊里便宜很多就放弃了,结果后来见到的钥匙包居然就没有再入眼的。直到现在每当拿出钥匙开锁门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没被我带回来的钥匙包,皮质的手感让我至今难忘。随后我们又登上了一家店铺露台,看到了清真寺布局以及最古老神学院的塔,买了一条阿拉伯毛毯带回家。匆匆一上午就这样在迷迷瞪瞪中度过,完全找不到北的感觉。
下午就去了梅克内斯。原计划第二天中午返回,却因为过屠宰节的缘故,火车晚点了两个小时,回到菲斯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不敢过多停留,赶紧去爬古城对面的山,看夕阳照在古城的样子。走出古城,看见了那座山。上了北坡,看到了马林陵墓遗址,然后就静静地等待太阳余晖撒在古城上,那一刻真美好。直至太阳落山,我们才又回到古城。此时的古城人声鼎沸,主干道上商铺、咖啡馆节次鳞比,仿佛没有尽头。
第三天早上,在住处的露台上看完日出后,我们又出发了,这次的目标是让自己在古城里迷路,不迷一次路,怎能算是来过菲斯呢。我们先来到主干道上,向着头一天相反的方向走,尽情地穿街走巷,没有目的。这一天是屠宰节的正日子,古城的店铺都关门了,人们穿着节日服装,往清真寺的方向走着。空气中弥漫着膻气,时不时会看到地上流着宰羊的鲜血,以及烤羊头的火堆。我很拒绝看到这样的场面,更不用说拍摄了,所以,我的照片中没有这样的场景。我的镜头里只有古城小巷里的柔美和沧桑。
对于古城的感想,我想引用一段张承志的文字表述:我被这流水般的巷子冲刷裹挟,顺流而下,仅一会儿工夫便迷失了方向。我的脑海是白茫茫的,不会思想,只会兴奋。这么奇妙,这么不可理喻!要知道这不是一小块残留的老城区,整个菲斯古都原色原形式地维持着中世纪风貌。来前知道了它是世界文明遗产之一,但我没有想到,这处文明遗产不像中国那些已经彻底变成”遗产“的名胜古迹——菲斯旧城包括人们今天熙熙攘攘的生活本身,都一同被列入人类文明的奇观,被列入保护的名单之内。领路的摩洛哥青年对我的兴奋表示满意,但他强调说:”要知道最不可思议的是:旧城在今天依然是商业中心。“
对于古城的布局,张承志这样描写到:走了几个时辰以后,我才意识到——使人叫绝的不是建筑,是建筑作为材料的拼砌。是街巷,是街巷编织的神秘地图。人如流水注入其中,激活了一个奇迹。成为奇迹的,不是城市的古老,而是古城的布局。用编织来形容也不够,这种古城的深街曲巷行走时并没有循着一个针法。用流水形容也不行;一是没有那么多交叉的渠;再说水往低处流,而菲斯的巷子是立体的——每处台阶的上下,每座悬梯的连接,都使城市变成了多层。我找不到词汇。我无法概括、描述和抓住它的精神。我只是被俘虏和被摄走了魂儿,心里沉沉地爱慕向往,身体绵软地不想挪动。我感到这些魔法的小巷在窃笑、在奔突、在逗引,我只知追上它们我就能看见那自由的精灵。
有了上面的文字,我想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还是看看我镜头下的菲斯吧。
2、只见一支马队从身边掠过

3、才神学院里望向小巷

4、皮革大染坊

5、现在已经很萧条了。右下角的那张是正在褪毛,左下角的那张是软化后的皮子

6、清真寺是不让进的,只好在门口遥望一下

7、又一个神学院,不过这里不让参观

8、街头

9、古老的方塔

10、小巷

11、很多地方都需要用木头支撑两边

12、街头的店铺

13、漂亮的小女孩

14、古城外的城墙

15、菲斯古城全貌

16、拉近看看清真寺及最古老的神学院(白塔与绿顶清真寺中间的那个)

17、城墙

18、著名的菲斯蓝门,叫菲斯蓝,反面是绿色的,叫伊斯兰绿

19、早上在住处看到的日出

第三天早上尽情地在菲斯小巷中迷路
20、节日里的小巷很热闹

21、不知是不是神职人员

22、妇女的着装很鲜艳
23、可能是一对夫妻吧

24、照片拍虚了,但场景很动人

25、特喜欢这扇古老的大门

26、摩洛哥特有的长袍,总让人想起一千零一夜

27、这面纱悟得有些吓人

28、好神秘的女人

29、俺住处的小巷

30、如果不是这个男孩的闯入,我感觉像在中世纪

31、小巷里的住家门口

32、孩子使古城充满了生机

33、这一袭白衣,晃得人睁不开眼

34、一袭红衣与环境很搭

35、清真寺门口的场景,不知是师徒还是父子

36、恍惚穿越了

37、清真寺墙面的雕刻及其精美

38、惊鸿一瞥

39、他就一直站在这里,不知是工作还是闲呆着

40、上面两张清真寺门口的老头,下面两张是节次鳞比的店铺

41、小巷人家

42、小巷深处

43、小巷里嬉戏的孩子

44、古老的石板地,上面的墙面都用木头支撑着

45、店铺中穿行的小男孩

46、这个小巷的人家好想比较富裕

补充资料(想从百度中找一下菲斯的资料未果,只好从网上随便找了一些,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公元808年诞生的菲斯古城,距今已经1200多年了,
从阿特拉斯山脉的边缘一直向北行走,按照梅祖卡地区到菲斯古城的距离是480公里。
菲斯之所以闻名于世,在与他的古老和文化背景。这里是全国第三大城市,三个城区180万居民,从9世纪到12世纪,到21世纪,递次分开,形成了一道风景线,
菲斯是摩洛哥人的骄傲,承载着摩洛哥人的过去和未来,代表着摩洛哥人的心。
现在的王后就是菲斯人,
菲斯的家族势力一直是摩洛哥政坛上最有实力的政府头面人物的产生后台。
菲斯的建立是伊德里斯二世功劳,现在菲斯古城还有他的陵墓,每天有大量的当地人和穆斯林教徒上门祈祷和祭拜。
最重要的景点是卡拉维因大学,和安德鲁西亚清真寺的建立。
卡拉维因大学现在时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比英国牛津大学还早300年
这个古城,拥有9000多条弯弯曲曲的小街巷,没有一个人能够将这里的小巷走完,里面的世界真是太复杂了。很多巷子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行,连这里的交通工具驴子都无法穿过。在很多路口,面临3-4个通道,你无法正确选择。只有自小居住在这个小城里面的老人才能够从容出入。
另一篇资料:
菲斯麦地那老城占地300多公顷,分为187个区,每个区都有自己的清真寺、古兰经学校、面包房、汲水池和公共浴室。整个老城中共有
300多座清真寺,9000多条小巷,至今仍有40万人生活在里面。另外新城区有60万人,加起来共有100多万人。一千多年来菲斯一直是摩洛哥的宗教、文化、商业和政治生活中心,如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持续有人生活的中世纪古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