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之行的目的在第一篇里已经说明了,就是为了看下面这张照片里的天主教堂,为了听那里的渔民做礼拜的诵经声。
1、
因此在选择住处时特意选了离天主教堂不到十分钟路程的小江老师家。船到达后就急急忙忙向接我们的司机师傅打听做礼拜的时间,当得知前一天刚做完礼拜,最近这些天不会再有时,别提心里有多沮丧了。下午逛完了海边的各个景点,天色已黑,又向司机师傅打听,教堂外面有灯光吗?师傅说没有,你们明天早上再过去吧。懒懒地只好作罢。晚饭时听到了一阵钟声,没在意,过了一会儿又一遍钟声,跟房东太太闲聊,“是教堂的钟声吧?”“是呀”,“不是星期天才有礼拜吗?”“不是的,星期天规模很大,村里的人都会去,平时每天晚上都有,只是去的人很少。”“啊?司机师傅说平时没有。”“他那个村子不信天主教,他哪里知道。”“快快快”,我督促着同去的伙伴赶紧吃饭,回屋抓起相机就往外走,又想起要带脚架,从箱子里抄出脚架,疾步往教堂奔去。
终于那向往已久的教堂在微弱的灯光下向我招手,里面隐约传来一阵阵柔柔的诵经声。我放轻脚步闯了进去,先是静静地听了一会儿,然后迅速轻手轻脚支起了脚架,当同伴还在问我能不能拍时,礼拜已经结束了,看着工作人员一盏盏地关着灯,我很庆幸自己手快抓了几张(快装板随时都在相机上)。
2、晚上正在诵经的村民
在跟工作人员打听明天上午是否有活动时,被告知没有礼拜,只有一个104岁的老人要举行葬礼,家里的亲戚朋友都会过来。能遇到这样的事,真是太幸运了,先前所有郁闷都烟消云散了。我忙问工作人员,能记录一下吗?人家很痛快说,这可是104岁的老人,喜丧,你们也来沾沾喜气吧。
第二天九点就来到了教堂,先拍了一些教堂照片,然后静等着那一刻的到来。
3、葬礼前寂静的教堂
4、鞭炮终于响起来了,棺材被抬进教堂
5、随后是家属
6、我想因为是喜丧吧,所以敲锣打鼓

7、哀悼的人们已跪在门口

8、教堂里的悼念活动马上要开始了

9、翎颂的人也准备就绪

10、中间戴眼镜的是教堂的副主任,他负者领颂

11、诵经声此起彼伏,委婉动听,最后居然是男女对唱

12、葬礼上的亲属们
13、
14、教堂外的场景
15、最后,在一首《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中,诵经结束了,棺材又在炮声中被抬了出来,送向墓地

PS:因教堂内很暗、内外光比较大,不愿打扰送葬的人们,没有用脚架和闪光灯,只是躲在角落记录,有的照片ISO高达3200,片质不好,敬请大家原谅。
另:补充涠洲岛资料(来自百度)
百科名片
涠洲岛天主教堂位于涠洲岛盛塘村的天主教堂,掩映在一片绿影婆娑的芭蕉林和菠萝蜜树林中,是清末“雷廉
”地区一座最为宏伟的教堂。
历史前沿
它的建造与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法国人有机会上岛传教有关。在清代,清政府因涠洲岛“孤悬大海,最易藏奸”而发出“永远封禁”令。清同治六年(1867年),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利用这一机会,派法籍神父上岛传教。
据史料记载,当时上岛的移民“几乎全是客家人或从本省其他地方移来的,总数约60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罗马天主教徒”。由于教徒人数众多,在涠洲传教的法籍范神父,为解决宗教活动场所,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教徒最多的聚居点圣堂村(今盛塘村),花了十年时间,用岛上特有的珊瑚石,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教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