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摄影的迷茫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明天高级班就要结业了,整整八周,不对,从中级班算起,每周两个晚上,一个休息日,忙碌了近6个月(上了两个中级班)。我应该是班上最好的学生,除了去甘南外,几乎没有漏掉任何一节课。要说通过学习有了什么进步我倒没觉得,反而觉得不会拍了,但身边朋友说我最近拍的照片开始上路了。其实我感觉最大的收获是开阔了眼界,从每位老师身上看到了他们对摄影的理解。这些老师中有自学成才的,有学院派的;有拍摄人像的,有拍摄风光的,还有纯拍产品的;但都离不开 “创意” 两个字,每位老师都在强调要与众不同,可见独特的重要性。
最早拿起相机是源于我喜欢旅游,看到美丽的景色希望把它带回家来,后来又喜欢看不同的人,又想把这些不同的人带回来。再后来,我希望拍出我心中的想法。我喜欢拍打动我的人文照片,但不想让我照片的人物给人他(她)多么地艰辛或可怜的感觉,我想表现人的一种状态以及人性背后的力量;我也喜欢唯美的风光片,但希望这个风光片是我心中的那个样子,而不是我眼前所见的那个样子。这是我进学习班的初衷,我希望通过学习技术能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但近六个月学下来,我发觉摄影的魅力无穷,比如说我原来从不拍摄的人像、从不拍摄的花以及静物都让我喜欢,尤其是中央美院的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他的老师姚璐和缪晓春的作品,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摄影还可以这样。。。学完后我反倒很迷茫了,我今后究竟要侧重哪方面的拍摄呢?
这期间我看了很多有关摄影方面的书。其中最喜欢的一本是柯锡杰的《心的视界》,特别喜欢他的前言标题《最美的风景在心里》。在这里他写到:“我认为对观赏者来说,一张好作品所有令人感动的关键,都必须来着于心。只有用心去看,去框起来的风景,才能跨越国界、时空,感动所有的人。宇宙间的真理确实是个圆,看遍世界各地的美丽风光之后,我的摄影缪斯安居之所,又回到自己的存在。”他还说“摄影是心的反射——摄影之路上的每一步,都在见证我的心。”“镜头背后的人道主义——杰出的作品之所以令人感动,正是因为摄影家背后有一份对人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爱。”
下面这张照片是柯锡杰先生拍的《盲母》
下面这两张照片选自马克吕布拍摄的印度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喜欢的柯锡杰先生的四张照片
老祖母玛利亚
观海(作者在介绍这张照片时写到:一个人的心灵有太多东西的时候,其实什么也体会不到。简单的时候,我们的心才活在一个更大的空间)
等待维纳斯(作者在书中介绍这张照片写到:那是夏天的爱琴海,我在海色、天色和白墙之间,徘徊了二十分钟。我知道那里有我想要的东西,但快门怎么也按不下去。只好到附近转一转,看看海,在那里呆坐了几分钟。终于我回去按下了快门)
行(作者的描述:那是在突尼斯的一个小村落,在前往撒哈拉的路上,我在车里突然看到这个女人,骑着驴走,风声烈烈,鼓胀着她的一身白衣。不知为何,我看到她,竟仿佛看到自己,也如这宇宙孤零零唯一的存在,几秒钟后又不知道会静悄悄地消失在何方)
(很遗憾上面这张照片没有在网上找到一模一样的,书中的照片,右边更多一些,右上方挂着树叶。这张照片是这本书的封面,喜欢的朋友可以搜一下这本书,就可以看到这张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