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验的不断改造(王毛文)
(2013-09-01 07:57:08)
标签:
杂谈 |
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第六章节中,他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本质之一——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随时都有立即的目的,只要行为是教育功用的,就是达到了立即的目的直接改变经验的性质。不同年龄阶段能够从经验中所学到的,都是经验的价值所在。因此,每一个时期的生活过程中,要与生活打成一片,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得经验,体现生活的意义所在。
“经验”理论是杜威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实用主义的经验论出发,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的改造与重组,这种改造或重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也能使人更有能力引导随后经验的走向。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来自经验,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经验都具有教育意义,因为有的经验会限制一个人获得更加丰富经验的可能性或是缩小获取经验的范围,也有可能会使人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所以认识“经验”角度要全面。
从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知道,经验的意义增加使得我们更能领回自己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与连续性。在这里,我就想随便谈谈经验的连续性原则。连续性我们对其并不陌生,就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承接的过程。连续性原则则指以习惯了的事实为基础的,它意味着每种经验都是以过去经验为基础的,而又能为未来所获得的经验做铺垫。这说明经验是一个不断相互联系的事物。对于教育来说,要求我们重视教学内容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和连贯性,注意彼此之间的关系,借助正确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像学生传授有价值的东西,即好的经验。因为有教育作用的经验也带来以后的指导或控制能力。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以存心要什么后果,也就是预先做好准备。
杜威认为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再造论认为,目的(即结果)即是过程。”因为经验是需要时间进行的一种动态过程,时间上较早的部分由时间较晚的部分来完成并且揭示较早部分的意义,而整个的经验所养成的意向会偏好具有这种意义的事物。每一个各种有连续性的经验或是行为,都是有教育效用的,而一切教育都从这种经验开始!这种根据这种观点,杜威批判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理论。他认为如果遵守外加的教育目的,儿童的个性就会被忽视从而违反儿童本身内在的需要,违反了本能。另外,经验的再造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比如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灌输所属社会群体的精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