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你的自尊心我来呵护(妈妈)

(2010-02-20 09:42:01)
标签:

成长

父母

教育

亲子

优优

育儿

自尊心

分类: 养育心得

    本来想写的题目是“孩子,你小小的自尊心我来呵护”,但是转念一想,自尊心无大小,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孩子,都同样重要,因此,去掉了“小小”两个字。

    写这个话题源于优优的小表姐梦梦。年前,优优的姑姑、姑父带着优优的小表姐梦梦来看优优,同时来的还有梦梦姑姑的孩子苗苗。梦梦今年9岁了,跟我很投缘,她喜欢我远远胜过喜欢优爸,她亲切地管我叫姨,即便我跟优爸结婚后也不肯叫舅妈,优奶奶让她改口,她说她已经习惯了。其实我挺喜欢她叫姨的,觉得比舅妈亲了很多。

    饭桌上,优爸问起了梦梦的考试成绩,梦梦爸爸说三年级的梦梦数学才考了70多分,英语也才80多分,于是一桌人开始谈论她的学习问题,夹带着数落,连比梦梦小3岁的苗苗也跟着大人一起说。我看了看梦梦,本来吃得很开心的孩子已经没有了笑容,拉着小脸坐在那里。我轻轻拍了拍梦梦的头,对她说:“没关系,我们下次好好努力,就会考好的!”她的情绪好了一些。我不是想说我比在场的其他大人更懂得怎么教育孩子,我之所以在别人都批评孩子时鼓励她,只是因为我看到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说“无地自容”太过了,但“无所适从”的感觉当时梦梦肯定是有的。

    我的理解源于类似的经历,那天看电视讨论对孩子的“拇指教育”和“食指教育”问题,建议多用拇指教育,适当使用食指教育,也就是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现在很多父母已经接受这样的观念了,而我们这一代人多是在食指教育的环境下长大的,尤其是在考试成绩方面,听到的批评指责远远多于表扬鼓励,考得不好家长认为理应批评,而考好了也要限制表扬,理由是怕夸骄傲了不再努力了。那种考砸了本来心里就很难过,却还要面对数落和呵斥,甚至有时还被当着外人的面数落的感受我至今记得。父母是无意的,只是想严格要求孩子,只是因为孩子某次没有取得好成绩心中着急,只是想用批评的方式给孩子敲警钟,这些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也可以理解,但只有孩子自己能够体会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成年后的我每次遇到被当众呵斥的孩子,都会小心地给些鼓励。

    孩子再小,她也同样有尊严,其实孩子稚嫩的自尊心比成人更容易受到伤害,有时成人觉得无所谓的几句话,可能已经伤害了孩子。由此我想到了优优将来的教育。一个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成功和失败,会做许许多多对的和错的事,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失败?又该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呢?现在说这些其实真的多是纸上谈兵,能应用的还十分有限,但还是想先给自己定个目标,指导和督促自己认真去做。

    1.认真呵护孩子的自尊心。无论何时遇到何事,都要首先想到这一点,被尊重的孩子才懂得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站到人生长河的角度看,一次考试成绩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为此而伤害孩子宝贵的自尊真的是得不偿失。我们更应该做的或许是检讨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自己平时是否给孩子做出了良好的榜样?自己是平时是否给了孩子恰当的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事后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孩子。

    2.批评要讲究质量而非数量。孩子做错了,不是不能批评,但要提高批评的质量,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让父母发泄心中的怒气和不满,而是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查找和总结原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和措施。我想这样站在客观角度提出的批评,孩子也容易接受。如果父母遇事不能冷静,只是一味发泄自己的情绪,却不能给孩子什么建设性的意见,那么批评不但不能达到鞭策孩子的目的,反到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3.不要让孩子的错误尽人皆知。大人在人前需要面子,孩子也一样,而且孩子往往更加敏感,而这一点却常常被大人忽视。不要当着旁人呵斥和数落孩子,让孩子当众颜面扫地,即便是客观的批评教育也要首先维护孩子的自尊,尽量避开外人。

    4.多用鼓励法,慎用激将法。我坚信,经常被表扬和鼓励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才更有自信,勇于大胆尝试,经常被呵斥和批评的孩子则容易变得做事畏畏缩缩。很多家长喜欢用激将法,故意说孩子不行,有些孩子在激将法的作用下可以奋起努力,但有些孩子则会越激越糊涂,尤其是内心比较敏感的孩子,他们更需要鼓励。即便是能够适用激将法的孩子,其实他们在努力的过程中内心也未必觉得快乐,总感觉是在赌气做给家长看。我们养育孩子,都是希望他们快乐吧,何不多竖起我们赞扬的拇指,放下我们指责的食指,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