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期:罗俊容—加缪的死亡观

(2008-03-08 18:25:24)
标签:

杂谈

 中外文学讲坛简报
       
7

20069月)

 

新学期伊始,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桂子山文学院的“中外文学讲坛”又开始了新的演讲和讨论。2006910日晚上7点半由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研究生张静主持的“中外文学讲坛”第7讲,在《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会议室如期举行。这次演讲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罗俊容主讲,她演讲的题目是“加缪的死亡观。这一天恰逢教师节,同时又有一批新的研究生加入到“中外文学讲坛”的行列中,实在是一个让人愉快的夜晚!

在演讲开始前,“中外文学讲坛”的创办者邹建军教授向大家一一介绍了今年加入的新同学,并简要地介绍了上两届的每一位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情况。他再次强调了研究生主动、积极地参加学术活动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新老学生的关怀和希望。

罗俊容的演讲,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加缪的生平与创作简介;二、加缪作品中体现的对死亡的看法;三、加缪死亡观的追溯根源。

她首先介绍了加缪的家庭情况、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罗俊容认为加谬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对加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有一定影响,他的童年是“阳光与阴影”交织的童年,因此“阳光”和“苦难”(阴影)是加谬创作主题的两个经典象征。由于加缪一生都受到肺病的折磨,对死亡的近距离体验使加缪认识到命运的荒诞性,从而也更加珍惜与热爱自己的生活。罗俊容认为,从加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死亡和命运的抗争;面对不可治愈的疾病,加谬表现出的是勇敢、诚实地寻求自我疗救和对死亡的超越,而这种从未枯竭的抗争激情一直推动着加缪的文学特别是小说与戏剧创作。

谈到加谬的作品中体现的死亡观时,罗俊容指出加谬认为人必有一死,这是荒诞的起源。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荒诞的人”觉醒的标志。她认为加谬对死亡的态度可分为5种:1)悲观放弃,轻生;2)恐惧和逃避;3)作为对罪犯的惩罚手段;4)麻木或者无所谓的态度;5)抗争到底,坚决反对无辜者的死亡。而加谬对死亡的意义的认识,可以总结为3点:1)人类独有的优势,特别是对荒诞的人、清醒的人而言,死亡可以说是人对自己的独特把握;2)生命是可贵的,要积极反抗,“义无反顾地生活”直至穷尽自身。但在反抗荒谬时,人类不能为达不予考虑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如果以恶抗恶,往往是找不到出路的;3)死亡是反抗者和斗士唯一可能的安息,因为荒诞的处境难以彻底完全的改变。人穷其一生与荒诞作斗争,看不到希望,也不可能通过自杀或者皈依宗教来获得解脱。人存在一日,就必须与荒诞共存一日,直到死亡,才能获得解脱。

罗俊容认为,加谬的这种死亡观一方面是来自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虽然他身患疾病,但并没有自暴自弃或安于病态,而是始终想过正常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渴望像希腊人那样与自然贴近,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生命和生活本身的意义,并以此来反抗荒诞。

演讲结束之后,讨论十分热烈。首先是邹建军老师提问:加谬作品中的人物对死亡的5种态度,与作家本人对死亡的态度有什么联系?罗俊容认为作品中人物对死亡的5种态度与作家本人对死亡的态度有联系,其中有些就是作家本人的观点,但有些可能是作家对现实的观察和记录,二者之间不能完全等同。邹老师建议罗俊容应结合作家本人的日记、传记、访谈等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因为材料是论文的论据和基础;然后,还要在理论上进行概括,以此总结问题,得出结论。

随后张廉提问:加谬的死亡观是体现悲剧还是反抗情绪,或者两者兼有?罗俊容认为两者都存在于加谬的作品中:加谬认为人生是脆弱的,死亡是不可战胜的,人的抗争必然会失败,这表现出悲剧性;但加谬仍坚持不对荒诞、死亡妥协,要反抗到底。张廉认为这与鲁迅先生有相似之处。

胡严艳提问:加谬的死亡观是否有发展变化?罗俊容认为加谬的死亡观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主要是关注死亡,表现荒诞;后期则对表达反抗的主题。邹建军教授认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作家的思想应该都有变化,不应把作家的思想研究静态化、凝固化。

周兰美提出加谬对死亡的五种态度之间有没有联系?划分的标准是什么?它们能否组成一个整体?罗俊容认为它们是有一定区别,但总体上体现出整体性,而这种划分主要是从对作品的细读中得出的。吴海超认为这5种态度是互相交织的,她请罗俊容说明加谬“尽量过好,不求过多”观点中的“多”指的是什么?罗俊容认为是指时间的数量多,而吴海超和肖徐彧则认为是指物质和精神生活经历的体验多。

白英丽请罗俊容说明加谬死亡观的独特意义;谭杉杉则请罗俊容说明加谬的存在主义与萨特的存在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罗俊容认为,加谬与萨特在对荒诞的起源、界定、出路等问题上都有不同,萨特强调“自由选择”,对虚无讨论较多;而加谬则突出“我反抗,我存在”,对死亡讨论更多。陈为为补充说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而“他人是地狱”,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会不顾一切;加谬则更多是突出一种“局外人”的眼光。

李淑春在追溯加谬死亡观的根源问题上,认为应考虑加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思潮的影响,还可以考察加谬与萨特之间的交流联系。另外,她认为加谬父亲的早逝造成的加谬童年时父爱的缺失,也可能是影响他死亡观形成的原因之一。谭杉杉和大部分同学都同意李老师的前一个观点。罗俊容则认为加谬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交流并不多,与萨特的联系也更多是在政治活动中。加谬个人更倾向于社会政治活动,这一点与萨特是不同的。

田艳认为对加谬死亡观的讨论应上升到哲学高度,她认为加谬的思想中存在二元对立的方面,因此对加谬死亡观的分析、认识可以结合存在主义思潮(例如海德格尔的思想)的内容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升华。肖徐彧则补充说,萨特的思想即是从海德格尔的思想延伸而来。

胡艳萍就加谬《局外人》中主人公的态度与罗俊容展开辩论,她认为“局外人”莫索尔的态度不是罗俊容归纳的麻木或者无所谓的态度,而是一种自然天性的显现。谭永同意她的观点,认为莫索尔只是坚持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忠于自己的本性。罗俊容则认为莫索尔的态度表达了他对日常规范的漠视,他对死亡的态度并不是平常的生活状态。肖徐彧认为加谬对人生的看法是否定希望,但仍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加谬正是通过这种坚持来获得对荒诞的胜利。王冠含认为莫索尔的态度即是加谬存在主义观念的体现。

陈富瑞请罗俊容解释“死亡本体论”的概念,罗俊容说明所谓的“死亡本体论”,即是人对死亡的认识;肖徐彧补充说,“本体”是一个“元”概念,即一切思想的源头。田艳则认为“本体”是追问存在,“死亡本体论”应是哲学问题。杜雪晴请罗俊容评价加谬的死亡观。罗俊容肯定加谬的坚决反抗荒诞的意识,但不赞同加谬的绝望观念,认为人应当坚强、自信、自立。

讨论结束后,邹建军老师对罗俊容的演讲和大家的讨论作了精彩的点评,他认为罗俊容的演讲题目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值得关注的题目,也能够引起每一位同志的兴趣,因为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他认为讲“死亡”问题不能离开生存问题,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二位一体,往往是一回事;他认为罗俊容同学的演讲思路清晰,材料丰富,表达也很清楚,时人自己的见解与理论概括;特别是在后面的与同学的讨论中,各个方面表现得都非常突出;罗俊容的演讲体现了她自己的个性和思考,她的表达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说这是他原来没有想到的。邹老师认为大家在讨论中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胡严艳提出的一个作家的对于死亡的认识会不会有所变化的问题,体现了一种发展的观点和在发展中来研究对象的方法;田艳所提出来的要将死亡上升到一个哲学问题来研究,体现了对学术问题的更深一层的思考的要求;肖徐彧提出来的加缪的存在主义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延续性问题,体现了一种联系的观点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式;他认为我们的讨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对某些问题有讨论也比较充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邹老师建议罗俊容将大家讨论的话题与提出来的一些问题一一记下,下来以后好好回味,仔细考虑,会对自己的论文写作产生推动。这种效果是自己一个人看书与思考所达不到的。

针对有人提出罗俊容学术演讲的前面介绍性内容,邹建军老师认为写论文与演讲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别,演讲有的时候需要做一点背景材料的铺叙,而写论文则要直接入题,尽量突出自己的观点;两者都要提出问题来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理论上的认识。

最后,邹建军教授向研究生提出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些具体的要求,认为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一定要采取与本科阶段不同的方式与实现与本科阶段不同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大量地阅读本专业的经典文本特别是理论著作,加强自己的学术素养,读没有读过书是不一样的,他希望每一位研究生能够开出自己的每一年的读书清单;二是论文写作能够检验一个研究生的多个方面的能力,这是每一个研究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必须在严格的训练中才能获得;三是学术思维的独到与深化,有没有理论意识,有没有发现学术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有没有理论思维的素质;四是在公开与正式的场合作学术演讲的才能,这是与私下谈话不一样的,必须面对广大观众与听众来表达自己的系统的理论见解,不只是讲一点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他要求自己的学生要尽量拥有两种以上的外语阅读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事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才能走出国门,与国外学者进行广泛的交流,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者。

“中外文学讲坛”第七期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大家都期望一月一次的学术活动早日到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  秦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