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讲:刘婷婷—关于拉康‘关于《失窃的信》的解读’

(2008-03-08 18:01:40)
标签:

杂谈

              中外文学讲坛

                             
                                                                            第三期
           2005年124日晚7点,邹建军教授主持的“中外文学讲坛”第3讲在《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会议室如期举行,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刘婷婷主讲,她演讲的题目是“关于拉康‘关于《失窃的信》的解读’”。本专业的近20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邹建军教授首先强调了研究生主动、积极地参加学术活动的重要性,所谓的科班出身也就是经过了专门的、严格的学术训练,并在学术思维与学术规划方面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开设“中外文学讲坛”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本专业的研究生提供这样一个学术平台以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与思想风采。

刘婷婷首先简要介绍了爱伦·坡小说《失窃的信》的两个场景,一是警察局长向迪潘讲述案情,二是迪潘向“我”陈述他拿到失窃的信的经过。刘婷婷认为拉康对它解读呈现一种碎片化的思想状态,自有其矛盾之处。拉康的解读有两个关键词,即“连环”和“象征”。拉康将小说人物的表现分为两种:一种是反面的、不值得提倡的,如警察局长对信的猜测;一种是正面的、理想的,如迪潘的准确测定。拉康的解读体现了他的专业,即是一种类似精神分析的过程,是静态的而非互动式的。拉康以抽象的眼光解读人物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无视作者以全知的角度对人物的戏剧化安排,忽略了具体内容的重要性,抹杀了现象的作用。拉康强调“能指”在小说中的意义,以从上往下的抽象思维将小说与寓言相提并论,缺乏与从下往上的思维的互补。小说这种文体的象征性特点本来并不明显,自然这部作品中的象征性,也就不是那么直接和有整体性。拉康认为小说中包含了“两个重复”,即不同角色之间相互行为的重复及两个部分的内容重复,而这种表面的重复也能说明一种重复机制。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具有的联系,它随时间而改变,形成一种整体化效果。在警察局长的思考里,主体间性的作用被消解,而在迪潘那里主体间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一方面,拉康承认自我的重要性,关注如何从联系中看“自我”;另一方面,他从“自我”中看联系,相较之下把动态联系放在更优越的地位,又抹杀了自我的意义。拉康只从联系和运动入手,忽视了相对静止和已成条件,要求必须从联系中判定此时的意义,决定主体的行为。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有偏激之处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倾向。拉康还探讨了“游戏”的意义,认为它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结构交替,兼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矛盾统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物质能量是守恒的,交流的重复化于是形成圆形,会从其他主体身上回来,再反映到自己的身上。他认为幼儿的原初状态能更原始地表明某种趋向化的行为,即一种狭域中的存在和行为。

白英丽首先和刘婷婷展开了讨论。她认为拉康将精神分析与索绪尔的语言学结合起来,创立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但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对他又有所否定,霍兰德就认为拉康精神分析的弊病在于:第一,拉康以索绪尔语言学为出发点,而索绪尔持有的是原始、词典的语言观,这种语言观念无法处理句子,是过时的语言学;与其说拉康澄清了精神分析的晦涩之处,不如说他使之更为晦涩难懂;第二,拉康的心理语言学以语言为心理实体,用“能指”、“所指”来对应“意识”、“无意识”等,将心理分析化为单一的语言过程,最终是反心理分析的;第三,拉康的“镜像理论”所依据的儿童心理观点是错误的,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刘婷婷赞同她的观点,并就“言语”和“语言”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她认为拉康的精神分析注重病人的话语,试图寻找到话语背后的结构,他虽然注重观察,但又忽视了此时此在的表现力,削弱了现象在当时的无意识状态。针对白英丽所提出来的问题,刘婷婷进一步陈述了拉康理论的缺陷:拉康从联系、能指的已定的先决性作用出发,以抽象的眼光看待当时真实存在的现象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此从结构上看可被抹杀;这种方法可能有助于医生对症下药,但运用到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则不够贴切,因为他无视作者先在的意图。

 

张廉提问:拉康与索绪尔所提到的“能指”、“所指”是否是同一个概念?刘婷婷认为,“所指”后面有一个结构性的或其他的意指,索绪尔的概念更散漫化,是由所指到不稳定的能指的散化过程,而拉康是从确定的“能指”看“所指”。

 

田艳进一步说明,索绪尔的概念中“所指”是丰富的,“能指”则是单一的,而在拉康那里正好相反;拉康的“能指”是流动的,在流动的“能指”中对应着一个“所指”。

 

谭杉杉认为拉康的理论中“所指”是相对固定的,“能指”则是游移、滑动的,没有终极的意义;同时“语言”也是文字性的、不在场的,它被代代相传而产生了分歧;“言语”则是口头的、在场的,因而更有真理性。刘婷婷认为在索绪尔的概念中,“语言”是系统化的,“言语”则是散漫的。

 

秦俊嫄提问: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中的结构设置与西方其他结构主义者思想中的结构有何不同?刘婷婷认为在拉康的理论中,病人的表现一定是背后的能指结构规定的,分析者可以触摸到这种结构,并将结构极端化、固定化。

 

罗俊容请刘婷婷进一步说明“主体间性”这一概念的意义,刘婷婷解答: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的交流关系,从中可以认识主体的单独意义,双方都不再是原来的自己,甲对乙的看法形成一个虚假的乙,这种虚假性的主体会在相互交流中返回到对方。

 

胡严萍提问:拉康的“自我”概念与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有何区别?刘婷婷回答:拉康倾向于在交流和关系中认识自我,弗洛伊德则漠视外在关系,认为那只是辅助条件。

 

肖徐彧认为拉康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其理论本来中没有“自我”的概念,而是用法语中的“现实”、“符号”和“想象”来对应“自我”、“本我”和“超我”,将潜意识理解为语言对行为的影响。刘婷婷指出,拉康的理论中有“自我”的概念,他将“自我”理解为在关系中呈现的主体,认为主体的作用大于“自我”。

 

彭俊洁提出,如果骄傲的人表现为谦虚,这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弗洛伊德与拉康对无意识的理解是否不同?邹教授指出,这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为人处世要真诚为本,但也要注意动机与效果的结合。理论必须还原到作品中,才能从经典中读出新意。

 

胡严艳请演讲者概括、通俗地介绍拉康分析这篇小说后得出的结论。刘婷婷回答:仅从文学领域来看,拉康希望从整体来看构成的因素及在当时形式背后的意义,从整体看局部的能指性;但他比较忽略具体内容的相对独立性,而试图从整体的抽象上说明一些纯粹精神分析的问题,这是有缺陷的。

 

吴海超提出:第一,在拉康看来,精神分析的情境中不仅存在两个主体,即主体和他者,且两个主体各提供一个对象,即自我和他人,应是一个四人组成的游戏;小说中是如何表现“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的?第二,一般认为重复就是相似的行为场景,拉康的认识与我们不同,他的解释意图何在?刘婷婷回答:对同一封信,各人的反应不同,即信对各人具有不同的能指作用,拉康由此树立了“能指”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而拉康对“重复”的解释本身不够清楚,只能说他是想要找出“重复”内的规律性的东西,如某种结构、规定、倾向等等,再抽象地看它的决定性力量。

谭永提问:有人称拉康为当代第一个宣布个体主体“我”死亡的人,不知主讲人对此有何看法?刘婷婷表示,她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一种说法,但在拉康的理论中,自我性往往会在“能指环”和交流中被消解、抹杀掉。

 

肖徐彧认为,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比“自我”更完美的状态,而在拉康看来,“超我”是对“自我”的束缚。刘婷婷提出,“自我”必须在交流中规划自己。肖徐彧认为拉康提出的幼儿期的镜像理论表明,人是在观察环境中设想未来,从而不断向结果变化。

 

白英丽提出拉康的理论中没有单个存在的自我和个体,他强调的是自我或主体与其外在人文环境的关系,自我、主体的存在是与他者相对应的,是建立在与他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刘婷婷认为拉康的理论最终要确定主体间性的地位,于是自我的地位被抹杀;他注意到了自我的存在,但又将自我消解。

 

肖徐彧提问:拉康是如何界定“游戏”的概念的?刘婷婷认为拉康对这一问题的立足点有些奇怪,他想从中得出一个重复机制,但阐释不够清楚;她认为大致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行为在此时产生,到某一点再来回顾考虑原有行为与后来行为的意义,亦即在“能指环”中考虑当时的意义。

 

张静提问:拉康所说的“连环”是指揣测的连环吗?动态的连环是否有一种力量联系起来形成狭域?刘婷婷回答:在狭域的权威性作用下,主体能动性被消解;共时、历时形成一个结构狭域,“能指”与其他“能指”构成能指环;她以书包、手套为例做了形象的说明。

 

邹建军教授认为刚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概念与术语层面上,新术语、新概念的运用不能完全反对,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这一阶段。索绪尔所讲的“语言”是有语法等固定规则的表述方式,“言语”则是日常交际用语,具有一种创造性的功能和意义。诗歌艺术的本体主要来自“言语”而非“语言”。他认为刘婷婷的讲演相当专业,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相关的专业术语、概念等,这就充分体现了讲坛的专业性质;如果缺少了这些术语,理论思维就无从体现。当然,表达方面能否稍为通俗一些,更有利于听众接受,并产生更多的互动;演讲内容的信息量不必太大,可以选择几个要点再结合实例具体展开,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演讲者对局部问题的讲述清楚流畅,但思考的整体性则有所欠缺,如果有一个整体上的观照和把握就更好。总之,刘婷婷关于拉康的演讲充分地体现了自己细致深刻的思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体现了她鲜明的个性,阐述了许多独立的学术见解。邹教授以华兹华斯听柯勒律治演讲作比,生动幽默地表达了他本人听此次学术演讲的感想。他认为并不要求所有的著作都表述得相当清楚与明白,有歧义的作品可能为后世留下更丰富的思想;当然,通俗的、流传较广的作品也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最后,邹建军教授宣布本学期的“中外文学讲坛”系列活动就此告一段落,并就明年的“中外文学讲坛”系列活动做了自己的安排:第4讲将由2003级研究生霍晓珊主讲玛利·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第5讲由2003级研究生袁玉梅主讲狄更斯的小说,第6讲由2004级研究生胡严艳主讲巴赫金的诗学,第7讲由2005级研究生白英丽主讲索尔·贝娄的小说。邹建军教授要求本门研究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能缺席,也欢迎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加盟这样的系列学术活动。他提出,本门研究生中不会演讲的人不能按时毕业,不会论文写作的人不能按时毕业,没有为人处事的基本规则的人不能按时毕业,不会理家理财的人不能按时毕业。他希望大家要引起重视,要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4级研究生  罗俊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