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音】江西龙南围屋--沙坝围
标签:
燕翼围龙南围屋客家人沙坝图文音杂谈 |
分类: 文化古镇 |
【图文音】江西龙南围屋--沙坝围
沙坝围坐落在龙关公路旁,距105国道3公里,距龙南县城12.5公里。此围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均为李姓,围屋始祖从里仁粟园迁入。至今,已有14代。
围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南朝雷峰山,门前濂江河。正是这样,每年春水、洪水猛涨时,沙坝围的老人、小孩、妇女,可在围屋大门前的坪子里坐着聊天看大水。而男人们守在河岸看濂江河里是否有柴、竹、木淌下来。据老人介绍:先前,他们不需要上山砍柴,每年光捡大水柴就足够烧一年。同时,还可以捡到许多的木材,从中增添经济收入。
此围正方形建筑结构。围屋四角有4座三层炮楼,居屋均为二层。纵横约30米。大门左侧,用一间屋位,通往地下室地道及炮楼。右侧居屋3间,炮楼1间。左栋、右栋6间居屋,后栋5间。屋中心,只有一间小厅厦。其余皆为院落。
围屋的规模较小,只能住十几户,100多人,其建筑很有特色:严谨、整齐、美观、坚固。围大门的左侧地势低洼,建围时因地制宜将左侧一栋一层建成了地下室和地道。左侧的地下室和防御地道高约一层楼,正好与围屋内坪及其他地面相平。
地下室、墙上,布满枪眼,既做防卫用,又可做通风口,地下室也作为围屋人的猪、牛栏,有利于围屋的环境卫生。
小贴士:
说到赣州,说到客家,龙南围屋便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它是客家历史最鲜活的载体,更是客家研究最生动的物证。在众多的围屋中,龙南“燕翼围”是赣南客家围屋中最高的一座。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在过去的岁月里,当平静的生活被战乱或宗族之间的争斗打断,旧屋就会立刻成为保护族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军事堡垒。楼上房屋之间,连通着许多小门,平时各过各的日子,紧急之下,家家开门就连成了一条抵抗外来入侵的大回廊。
族谱记载,住在“燕翼围”中的赖氏是赣南最早的一个移民家族。一千六百多年前,赖氏祖先从河南颍川进入赣南。明清交替的战乱过后,这个家族倾力建成有四层楼的“燕翼围”。围屋里的人家世代垦荒造田,种地为生。现在,继续生活在这围屋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据说,客家人构筑的围屋,源于东汉的坞堡。这种建筑形式在两晋南北朝时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战结合的习惯,就源于那个时代。
围屋的外墙高大厚实,没有窗户,只有对外射击的枪眼。围屋四周有像碉堡一样的角楼。围屋很高很大,门却很小很窄,第一道包着铁甲,第二道设木栅栏,第三道才是日常进出的木门。
龙南县的“沙坝围”看上去则像一座欧洲城堡。围屋里的李姓人家,血缘关系还在五服之内,是从5公里外的“栗原围”迁来的。
单纯的迁徒不能解释客家群体特征的养成。一代代中原人家迁至这丘陵山谷间,是无数零零碎碎、大大小小的河谷盆地,给习惯农作的他们一片安身之地,也最终让他们变成了地道的南方山民。而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对有悠久农耕文明的中原汉族是非常困难的事。于是,龙南县的“栗原围”干脆把农田也围了进去。
客家妇女从不受汉族女人缠足的约束。田头地里干活,从来一双天足。只有走亲访友时,她们才穿绣花鞋。客家妇女穿的绣花鞋的样式很像唐宋时期的“鸾尾凤头”鞋。
在客家人那里,被集中保存的,其实是中国汉民族古代生活的点滴记忆。
是的,龙南围屋就像一部厚重的历史,你尽可从不同的层面,去把玩客家人曾经有过的生存状态。它的军事价值,它的消防价值,它的建筑价值,它的民俗价值……都足以让你驰骋想象。一座围屋,让我们领略了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像客家方形民居最杰出的代表建筑——关西客家围,被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研究中国民居的山本教授喻为“东方的古罗马,建筑史上的奇迹”。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赣南围屋的代表建筑与福建闽西土楼,广东粤东拢屋共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选名单。
今天,越来越多的客家青年已走出了围屋,但是,祖祖辈辈栖息的这方居所,将永远成为他们记忆中的故乡。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