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音】梦里水乡--西塘
标签:
图文音古镇西塘水乡廊棚明清建筑弄堂文化 |
分类: 文化古镇 |
界处,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边界,故有“吴根越角”之称。西塘历史悠久,文
化底蕴深厚,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早在唐开元年间就建有村落,人们依水
而居,到元代开始形成集市,明清时期已经成为江南手工业,商业重镇。
被建设部确认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2003年12月,西塘获得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颁发的“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西塘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2006年西塘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
西塘地势平坦,河流纵横, 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有9条河道在镇内交汇,把
沃土分割成8个板块,众多的桥梁又把它连成一体, 古镇区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建
筑,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清晨,小桥
流水,薄雾似纱,两岸粉墙高耸,瓦屋倒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唱晚,河畔
桅篙如林,灯火闪烁,犹如一幅幅丹青,极目纵览,似诗如画,不知是人在画中
走,还是画在心中移。
五福桥、卧龙桥、送子来凤桥、环秀桥、望仙桥等各式桥梁达104座。 它们有的
小巧玲珑,有的古厚淳朴,无论大春夏秋冬,阴睛雨雪, 这些造型优美的石桥,
总是桥上有行人,桥下有船行,桥旁有倒影,桥头有店铺,构成了一幅幅幻变无
穷的水乡风情画。西塘的民居大都是明清建筑,民居之间形成众多长弄。暗弄往
往是深宅大院的陪弄,上盖瓦片,两侧高墙,静谧深幽。有的一直到底,但更多
的是转弯抹角地穿过一进又一进,全镇百米以上的长弄有五条。这一条条长长的
弄,设有一道道高高的门槛和一扇扇厚重的板门。明弄是两个大院之间的露天弄
堂,头上无遮无拦,看得见一线阳光。这些弄,一般宽一二米,石板铺成,一直
到底,作为公众交通要道,其中最完整的,当首推种福堂西侧的石皮弄了。千米
的廊棚也是西塘古镇的一大建筑特色。西塘的老街大多由廊棚覆盖,由街面延伸
到河边。圆木廊柱支撑一层斜斜的屋面,营造出一种温馨古朴的气息。廊棚大多
为砖木结构,既可遮骄阳,又可挡风雨。而雕花刻纹的翻轩两层廊棚是西塘最为
出色的明清建筑。长长的廊棚,一边靠着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另一边则临着粼
粼清波。小憩于临河的长椅上,看村姑浣纱、听渔舟晚唱,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了这些草上,使它们长得如此茂盛,佑护着古屋的宁静和久长,也佑护着古镇的
繁荣与祥和。
西塘水乡自有一种清灵脱俗的逸致和风韵。且不说可以与当地人一起上船捕
鱼,享受超然世外的渔家之乐; 夜幕初降时,泛舟河上,置一壶酒,摆两盘菜,
与好友共叙,船舱外,摇橹女子青衣布衫,歌喉轻展,婉转悠扬,宛然有复古之
风……
抛却凡间俗物,暂时小隐于古镇之中,在娱乐中体味淳朴的民风,有一种
返朴归真的感觉。
西塘民风淳厚, 橹声悠扬,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积淀。
它作为“江南水乡民俗文化博物馆”,不仅和谐、完美的保存了极具江南乡土特
色的大片明清建筑群,更是保护好了传统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风、民俗。西塘
古镇保护好了人与自然在江南古镇的和谐关系,是一个专家们研究“江南水乡民
文化”的圣地,艺术家们描绘“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基地,游客们品味“江南
水乡民俗文化”的净地。
西塘特产丰饶,善酿黄酒、八珍糕、荷叶粉蒸肉、六月红河蟹、水豆腐、青
团子、立夏塌饼、馄饨鸭、狮子球、面筋汤等名优特产、风味小吃和菜肴令外乡
游客大快朵颐。
游西塘,“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游西塘,“门前街道屋后河,深长
弄堂百条多”;游西塘,“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游西塘,“流光溢彩杜
鹃美,花中西施天女舞”;游西塘,泼墨挥毫,品酒吟诗,聆赏田歌……
越剧欣赏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