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重文轻武”是宋代的基本国策。鉴于唐末五代时期将帅拥兵,藩镇割据,兵祸连连等一系列历史经验教训,加强皇帝对军权的控制,宋太祖确定了“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军事领导原则。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988821825-14ADF1F83C6EE008EC3993A4336555EA/900?tp=webp
▲宋代的前身就是武人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五代时期,军阀武夫们骄横凶暴,不仅可以割据称霸一方,甚至可以称王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武人最为气势嚣张的时期,反映到武人的着装上就是肆意夸耀自己的威风,铠甲上装饰着骇人的各种怪兽神魔造型,借以恐吓敌方和百姓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905522031-705DD31F1E5CC34A5309DCDEE6FA64F4/900?tp=webp
▲日本佛经上记录的唐本天王,描绘了晚唐五代时期中国武人的形象,犹如战国时期的日本武士一样,铠甲头盔上装满兽头、鬼面、犄角的装饰物。这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的时期,武人的不可一世,被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制止,中国从此走向另一个极端---重文轻武,由此势必对武人的装束也要有严格的压制要求。这就是“武随文服”
宋朝军队分禁军和厢军两大部分。禁军九品以上的将校军官,通常有三种服饰:朝服、公服和时服。朝服又名“具服”,是隆重朝会时所穿的服饰,按其性质不属于戎服范围。公服也谓“从省服”,是武官上朝视事所穿之服。武官的朝服、公服与文官相同。这是因为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几乎由文官担任,各州县地方的厢军指挥权也集中地方行政长官(文官)的手中。“武随文服”这种特殊服制不是徒具形式,而是确立一种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使武官对文官俯首贴耳,惟命是从,否则“不足已相制”。朝服的袍服是:上身穿绯衣,右衽立领。广袖,衣长至膝下,内衬白色中单,下穿朱裳,垂至脚背,身后佩有锦绶,朝服上佩有“方心曲领”。公服为交领,大袖,一侧开衩,袍的下缘膝盖下有横裥,袍长至脚背。“武随文服”对宋朝将领铠甲外所穿之衣有很大影响。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3166237241-39C68CE8D1C3D952D084CE09BCD6A677/900?tp=webp
▲北宋武臣,身着公服,手持仪剑(当是模拟长柄战剑),态度谦卑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247117588-E44B989A75E4FA0A1116BF7C11BD76D3/900?tp=webp
▲宋代武人,身着铠甲,却需要在外面罩上战袍或者一种短身绣衫,以示恭谦,这就是“衷甲”服制
这就产生了宋代武将一个显著的衣着特征——“衷甲”。《凌烟阁功臣图·薛仁贵像》为宋人绘。画中是唐代人物.但服饰都用宋制。其中画中人像甲外所穿的宽袖短衫,宋代的武将在铠甲外常罩一种形制与貂袖很相似的宽袖短衫,《宋史·仪卫志》中称作‘绣衫’。这种绣衫无扣,用衣襟下缘的垂带在胸前系结,绣衫上有绣纹,绣纹是区分各军的标志:‘金吾卫以辟邪,左右卫以瑞马,骁骑以雕虎,屯卫以赤豹’绣纹位置在后背。”《宋史·仪卫志》。是有“绣衫”的存在,但没有提及其款式。一般把这种甲外之衣称为宽袖短衫。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905009421-8F76B0904DF99A9684F80A45626B79A0/900?tp=webp
▲宋代开始一种独特的半身战袍被广泛使用,这就是绣衫,这种款式的战袍被日本汲取,发展演化为阵羽织
宽袖短衫与“貂袖”相比,衣身和袖子的长度基本相同,只是宽袖短衫衣身宽松,袖子宽大,面料较薄,衣服飘逸。而貂袖剪裁相对合体,在宋曾三异《因话录》中有这样的描绘:“近岁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反掩肘,以最厚之帛为之。仍用夹里?
?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388449542-E688661C036314FA5663CAC9E6BD9826/900?tp=webp
▲身着绣衫的武人,绣衫的使用者一般多为职位低的武官或卫士
由于“以文制武”的政策。当时具有军队指挥权的大多是文臣,而武将受其节制且地位较低.如前叙,一些所谓殿侍、大将、将军等,其实只是无品的下级武官。封建社会是十分强调等级观念的,要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正常社会秩序,就必须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分出主从.树立权威。北宋的宽袖短衫到了南宋.已演变成了广袖,大翻领,右衽,长及脚背,无带扣,以腰带系束的宽大长袍,与公服——交领,大袖,一侧开衩,袍长至脚背有着不少共通点。可见南宋将领甲外所穿宽大长袍借用了公服许多符号特征。因为只有高级将领才可以穿公服上朝参议政事,所以类似公服的宽大长袍,极可能使得人们联想到具有权力和地位的文武官,为着装者带来荣誉感。还有一点就是可以作为一种服饰符号来区分高级将领与下级武官,这也许是宋朝的“衷甲”人物不是唐朝的大将薛仁贵(宋人绘),就是象征着权力与力量的天王和金刚的原因。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292432654-EFE9A20E60A1192CC0367EAA8FBC61C3/900?tp=webp
▲另一种全身战袍,多为有较高职位的武官使用。穿着时习惯扯下右边袖子,露出一片铠甲,这是衷甲制度规定的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3198705212-993FBA9D15E3F11F04CB69C467312F7F/900?tp=webp
▲宋代御林军武士,个个同样是半文半武的装扮,显得不伦不类,威武之气荡然无存。宋代的衷甲制度,严重扭曲武人的荣誉感,使之为自己的武职感到羞愧,扼杀武人的尚武意识,与两宋一贯的重文抑武国策一样,对宋代的军队造成严重的摧残,造成军队的怯懦不堪
而当时“武随文服”的特殊服制,使得类似公服宽大长袍有着明显的文臣儒士服饰特点——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671182310-BEAB33E74E8107350DCF619A7C5C2EB0/900?tp=webp
▲宋代衷甲制度被明代继承,同时也传到日本,同样成为武士的军武服饰制度,但是日本也由此作出日本化的演化,最终成为阵羽织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魏兵,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