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在篁村——你画春来我拍你【2011赣浙皖春游记33】

标签:
篁村罗汉松婺源大夫桥 |
分类: 中国游记 |
P1. 在篁村金黄色的油菜花丛中,师徒二人正对着罗汉松在作画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续)
D8 官坑-岭脚-虹关-查关水口-什堡村-庐坑-浙源-沱川-簧村-溪头天门峡谷-簧村-沱川-查平坦
(本文始发博客地址:小步走天涯的新浪博客 blog.sina.com.cn/u/1656545351)
从浙源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篁村,距离稍微远了些,在中间我们经过了沱川、沱口等地,这条路其实通往非常著名的大理坑,现在是一个单独收取60元门票的景点。秉承哪里人少哪里去的原则,我们放弃了理坑,选择了附近的另外一个小村庄——篁村。来到沱川附近,便开始沿着溪水道开车,车道两边风景素雅,流水潺潺,绿树成荫。接近篁村的是时候,突然发现这长在石头上的小红花,相当有趣。
p2

P4.

P5

P6.

大夫桥的两侧有新修的祠堂,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在外面看了一下,并没有进去。
P6

过廊桥是一段长长的小道通向村里,一边是田,一边是河,沿河边是一排株树。一棵罗汉松傲然独立在村口河滩上,枝叶茂密,树干上布满一股股的根瘤,就像老人手臂上凸起的青筋,这棵罗汉松也有900多年了。它高约9米,胸围约5米,树荫半径约7米,是婺源古木群中比较有名的。相传余道潜因贬回家。见此处地势祥瑞,决定在此定居,并在河滩上倒插了一株“罗汉松”。对天发誓:“皇天保佑,栽插倒松,如能成活,迁居至此,消灾避难”。几个月后,这株“罗汉松”成活了,余道潜即迁居至此落户。此树远望象一位修行千年的佛祖在此打坐,满身禅气;近观树身奇绝,离地两米处,树丫向四周匀称伸展,一年四季枝叶茂密葱绿,仿佛是一个巨型盆景,令人叹为 观止并有几分敬仰。树胸约2.5米,要四成人合抱,高16米,树冠直径达18米,中国境内独一无二。每年的8到10月结果,果实称罗汉果,形状极像一打座的罗汉,味道香甜,西游记中的罗汉果当是指此果了。
p7.罗汉松

或许因为今天是星期六的关系,篁村写生的学生特别多。我发现了罗汉松前面的一片油菜花,于是我躲进花丛,以花为前景,拍摄这些正在罗汉松前面作画的学生们。这位美女学生,得到了老师的指点,看起来画得相当不错。在春意盎然的篁村,学生们舞动画笔,描绘他们眼中春天,而我,躲在金色的花从中,用我的d40描绘他们的身姿。你在罗汉松前画风景,而我,正在油菜花丛中拍你,这似乎有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感觉。
p8
p9

人们常用诗情画意,如诗如画来形容优美的风景和雅致的气氛,在篁村,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画意,只可惜无人吟诗。
p10

p11

p12.彩色的画笔和颜料,和春天一样多彩

p13
在青石板路上,其他的学生也在作画。他们的描绘对象就是眼前古老的村落巷道。
p14

p15

信步走进村落间的小巷,这里的古民居一样古色古香,而且巷道很窄,显得幽深而神秘。据说在巷子那头有一个水塘,可是我并没有深入。
p16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并没有在篁村停留很久,就离开了。离开前,再次以不同的角度欣赏篁村的大夫桥,希望这座古桥能永远保持这种古色古香不要被破坏。
p17
p18

未完待续
更多婺源系列博文:
【24】庆源农家忙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续)
D8 官坑-岭脚-虹关-查关水口-什堡村-庐坑-浙源-沱川-簧村-溪头天门峡谷-簧村-沱川-查平坦
(本文始发博客地址:小步走天涯的新浪博客 blog.sina.com.cn/u/1656545351)
从浙源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篁村,距离稍微远了些,在中间我们经过了沱川、沱口等地,这条路其实通往非常著名的大理坑,现在是一个单独收取60元门票的景点。秉承哪里人少哪里去的原则,我们放弃了理坑,选择了附近的另外一个小村庄——篁村。来到沱川附近,便开始沿着溪水道开车,车道两边风景素雅,流水潺潺,绿树成荫。接近篁村的是时候,突然发现这长在石头上的小红花,相当有趣。
p2

篁村,是婺源沱川乡一个古老的村子,也是理坑等附近所有余姓的发源地。篁村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据说当年秦侩出事,他的后代逃到了此地定居, 为了避祸, 去了秦头, 全村都姓余,其实篁村的取名也显示了秦侩当年的野心。想称帝又不敢,生生把“皇”字上头加了个竹头。 二说为,相传宋朝南宋与朱熹父亲同科进士的余道潜余道潜,在京做官遭贬,安徽桐城人,返家途中,路过婺源,遥望东北方的山巅上,有一支秀峰,必是发祥之地。于是寻觅到篁田这个地方,但见山水秀美,来龙势旺,即迁居至此落户。此地山青水秀、环境清幽、茂林修竹,风声、水声,尤如动听的田园曲。唐代诗人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以此诗之意,取名“篁村”,余道潜则为篁村一世祖。篁村的风水异常的好,因为对着笔架山,傍着墨砚池,当然还有连绵不绝的金山。说是金山因为形似金字,所有的山头都异常尖俏。后来据说前一说纯属谣言,而后一说才是篁村的实际由来。
一入村口,便是一座廊桥,这就是篁村的第一个看点——大夫桥。,文革中拆毁一座。这两座桥名大夫双桥,为纪念该村中了进士之人而修建的。传说婺源有320座桥,篁村的这座建于宋代,有900多年了,兴许是年代最老的,因这个村先后两人中了进士,而建桥纪念 。廊桥全长约20米,全素无油漆。白墙黑瓦木栏杆,两端均有马头墙,只是年代久远,颜色已显陈旧,透出一股沧桑。廊桥原是一对,名为上大夫桥和下大夫桥。下大夫桥即现存这座,上大夫桥文革时被毁。
P3.篁村大夫桥
P4.

P5

P6.

大夫桥的两侧有新修的祠堂,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在外面看了一下,并没有进去。
P6

过廊桥是一段长长的小道通向村里,一边是田,一边是河,沿河边是一排株树。一棵罗汉松傲然独立在村口河滩上,枝叶茂密,树干上布满一股股的根瘤,就像老人手臂上凸起的青筋,这棵罗汉松也有900多年了。它高约9米,胸围约5米,树荫半径约7米,是婺源古木群中比较有名的。相传余道潜因贬回家。见此处地势祥瑞,决定在此定居,并在河滩上倒插了一株“罗汉松”。对天发誓:“皇天保佑,栽插倒松,如能成活,迁居至此,消灾避难”。几个月后,这株“罗汉松”成活了,余道潜即迁居至此落户。此树远望象一位修行千年的佛祖在此打坐,满身禅气;近观树身奇绝,离地两米处,树丫向四周匀称伸展,一年四季枝叶茂密葱绿,仿佛是一个巨型盆景,令人叹为 观止并有几分敬仰。树胸约2.5米,要四成人合抱,高16米,树冠直径达18米,中国境内独一无二。每年的8到10月结果,果实称罗汉果,形状极像一打座的罗汉,味道香甜,西游记中的罗汉果当是指此果了。
p7.罗汉松

或许因为今天是星期六的关系,篁村写生的学生特别多。我发现了罗汉松前面的一片油菜花,于是我躲进花丛,以花为前景,拍摄这些正在罗汉松前面作画的学生们。这位美女学生,得到了老师的指点,看起来画得相当不错。在春意盎然的篁村,学生们舞动画笔,描绘他们眼中春天,而我,躲在金色的花从中,用我的d40描绘他们的身姿。你在罗汉松前画风景,而我,正在油菜花丛中拍你,这似乎有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感觉。
p8

p9

人们常用诗情画意,如诗如画来形容优美的风景和雅致的气氛,在篁村,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画意,只可惜无人吟诗。
p10

p11

p12.彩色的画笔和颜料,和春天一样多彩

p13

在青石板路上,其他的学生也在作画。他们的描绘对象就是眼前古老的村落巷道。
p14

p15

信步走进村落间的小巷,这里的古民居一样古色古香,而且巷道很窄,显得幽深而神秘。据说在巷子那头有一个水塘,可是我并没有深入。
p16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并没有在篁村停留很久,就离开了。离开前,再次以不同的角度欣赏篁村的大夫桥,希望这座古桥能永远保持这种古色古香不要被破坏。
p17

p18

未完待续
更多婺源系列博文:
【24】庆源农家忙
-------------------------------------------------------------------------------------
我的足迹
2002
2005/9 广西桂林阳朔
![]()
甘南川北 ![]() |
2003
2006/9 贵州
![]()
![]() |
菲律宾薄荷岛、妈妈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