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昆仑经典阅读】天地广阔,万物自在——读吉狄马加的名诗《自由》

(2012-01-10 10:39:48)
标签:

吉狄马加

学术

论文

天地广阔

万物自在

文化

天地广阔,万物自在

——读吉狄马加的名诗《自由》

 

       吉狄马加,彝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1961年生于四川大凉山,比我年长4岁,我视其为兄长,也称其为兄长。兰波曾说“诗人皆兄弟”。诗人之间,结下兄弟之谊,当是世间情谊中最可珍贵的那一种。

       整体而言,吉狄马加是一位钟情于精神、沉醉于吟唱的抒情诗人。他的音调是高昂的,因为精神之鹰翱翔于高山之上:他的音色是透明的,因为映照着深情厚意的纯洁内心;他的歌声本身则是动人而悠远的,因为用词的质朴和想象的辽阔。

       在他的众多诗篇中,我偏爱那首《自由》。我曾与两位法国诗人德里和伊利亚娜一起,逐句朗读,逐字研究,把这首诗译成法语,并发表在法国最重要的诗歌刊物之一《诗歌行动》上。我乐意通过这篇短文,来谈一谈我个人对这首名诗的理解,算是一种细读吧。

 

自由

 

    我曾问过真正的智者

    什么是自由?

    智者的回答总是来自典籍

我以为那就是自由的全部

 

    有一天在那拉提草原

    傍晚时分

    我看见一匹马

    悠闲地走着,没有目的

    一个喝醉了酒的

    哈萨克骑手

在马背上酣睡

 

    是的,智者解释的是自由的含义

但谁能告诉我,在那拉提草原

这匹马和它的骑手

谁更自由呢?

 

《自由》一诗很短,只有三节,共十五行。一首短短的诗,却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就是一首好诗的扩张力:廓开了一个象征空间。天地如此广阔:人立于天地之间,仰观天象,俯察蚁行,故生自由之渴望。世间为何出诗人?正是因为自由的诱惑。对人类而言,自由也许是所有诱惑中最具诱惑力的那一种诱惑:它耀眼,如天空中高悬的红日;它飘忽,似叶片间闪过的微风;它虚无,像梦境里无解的奇遇……自由,是人类一切进步的动力源!

以“自由”为题写下过诗篇的,当然不止吉狄马加。法国大诗人艾吕雅就曾写下过一首《自由》,写得挺长,共八十四行。那首诗看似简单,其实诗情充沛,像大水决堤,冲涌而下,每一节都以同一句诗“我写下你的名字”  (即自由,LIBERTE)作结,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极大地激发了二战时抵抗德军的法国人民的斗志,因为解放祖国,就是为自己赢回自由。还有一位比艾吕雅更早的法国诗人克罗(1842-1888),他是兰波的好朋友,也写下过一首《自由》,也是一首短诗,四节,十六行。出于喜爱,我曾把它译成汉语。我至今记得最后一节:“呵,棕色的灿烂的女友/今夜,看到你,抱紧你/才使我感到宽慰”。显然,克罗是把可能的自由寄托在“爱情”上了。

是的,自由总是“可能的”自由。我们无法为“自由”划界,因为它是精神的地平线,是追求自由的行动本身,但我们很容易识别我们身上的“不自由”状态,因为心灵当下就能察觉自由的丧失或被剥夺。“自由”有多么可贵?请听一听诗人殷夫译的另一位匈牙利诗人裴多斐的豪迈诗句吧:“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译诗是翻译中的奇迹!它说明诗光靠译是译不出来的,必须靠译者妙用自己的诗歌创造力,才有可能抵达“再生”)

生命之所以能奇迹般地遭遇爱情,也是因为自由的诱惑。自由诱惑人类:爱情是可能的。自由诱惑诗人:诗是可能的。正是为了见证自由,诗人把自己允诺给了语言:一首好诗就是生命和语言同时抵达了“自由”之境。

吉狄马加的这首《自由》,是对“自由”的询问、见证和再询问。诗人先是询问智者,然后经一幕具体的生命情景“见证”了自由,最后在有所悟中生成新的询问。询问他者,构成第一节;生命情景,构成第二节:询问自己,构成第三节。这首诗堪称智慧之诗。也许,吉狄马加是从彝人祖先那里继承了雄踞于高山之上与天地神灵进行对话的神通,而这种神通开启了他既作为行动者又作为沉思者的智慧。

第一节头两行“我曾问过真正的智者/什么是自由?”,可以连起来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曾问过”,用的是过去时。肯定不止一次地问过,问的对象肯定也不止一个。问谁呢?智者。但诗人强调是“真正的智者”。同沉思生存意义的“真正的智者”,是可以探讨“什么是自由?”这个问题的。从这两行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是自由?”是萦绕诗人心头的一个大问题,所以诗人才询问“真正的智者”。第三行“智者的回答总是来自典籍”,智者回答时,当然是开口回答,是用嘴,也就是话语,而话语尽管出自口舌,但真正的来源则是书本,典籍。也就是说,智者曾引经据典,对“自由”予以阐释,并试图把答案告诉诗人。有问有答,也是情理之中。第四行“我以为那就是自由的全部”,毕竟,“真正的智者”是有说服力的,“典籍”也是有说服力的,因为“知识”就在智者的话语里,就在典籍的宇行间。须知,关于“自由”,人类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的。第一节,看似简单的叙述,其实暗含了某种戏剧场景(问和答)以及诗人的心理反应(认可)

第二节,诗人从广阔的空间收拢,转入具体的时间:“有一天在那拉提草原/傍晚时分”,第一行交待的是时间(“有一天”)和地点(“在那拉提草原”),第二行又强调了具体的时间状态(“傍晚时分”)。这种写法,属于笔锋一转。读者的注意力顿时集中,敏感到将有什么事情发生。果然,“我看见一匹马/悠闲地走着,没有目的”。这个“我”是诗人,但不光是诗人,是每一个可能的“我”。紧接着,“一匹马”出现了,并且被“我看见”。这匹马在吃草吗?在驰骋吗?不,它只是“悠闲地走着”,而且“没有目的”。读到这两行时,我就明白诗人“笔锋一转”的用意了:他正粗线条勾画出一幅与“自由”有关的生命情景,不是通过“一个人”,而是通过“一匹马”,但这匹马又碰巧被“我”这个人“看见”……在关系中,凸现画面的动态感!不过,真正动人的画面还在接下来的三行诗:“一个喝醉了酒的/哈萨克骑手/在马背上酣睡”。多么动人的描写!多么惬意的情景!草原上的这一幕,整个就是有力的象征:自由!画面刚才是渐渐拉近,此刻就定格了!读者的目光聚焦“在马背上酣睡的”“哈萨克骑手”上:而骑手浑然不觉,而骑手已喝醉了酒,而骑手已在另一片梦的草原上扬鞭驰骋!诗人此处引入了“酒”:不光是因为诗酒不分家,更是因为酒催人醉,酒催人梦,酒能把生命从压抑中解放出来,像大诗人李白所言,酒中有“自由”啊!从“有一天”,从“黄昏时分”,从“那拉提草原”,到“我”,到“看见一匹马”,到“马背上酣睡”的“哈萨克骑手”……所有这一切,就是为了让“自由”活泼泼地显身!自由,惟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此我,此悟,才是真实的,才是可领会的。自由不在别处,就在生命每时每刻的迷醉之时。草原,马,骑手,因了酒,醉在一起,共享自由。那匹马是善解人意的,仿佛担心会把骑手弄醒,只是“悠闲地走着”,把马背晃悠成温柔的摇篮。“没有目的”,诗人借此示意自由的“自在”状态。天地在此,就是那拉提草原,草原广阔,因为自由:万物在此,就是一匹马、一位哈萨克骑手、一个我,万物自在,也是因为自由。

第三节重返对“自由”的询问。在第三节的四行诗中,诗人的高妙在于,不是顺着第二节的画面力量,用第三节对“自由”加以“阐发”或给出“结论”,不,诗人已经悟到“自由”的真谛:  自由不是智者的言说(知识),而是生命的当下(本体)!因此,诗人才敢于把询问归还给询问,把自由归还给生命:“是的,智者解释的是自由的含义/但谁能告诉我,在那拉提草原/这匹马和它的骑手/谁更自由呢?

谁能告诉?谁也不能。但同时,谁都隐约有所领悟:  自由不是答案,而是询问。

  

                                                                               2011714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