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20131221)现代精神分析学派(关系学派)的性心理发育阶段理论
(2017-07-24 16:34:17)
标签:
课程笔记—李鸣40讲 |
分类: 李鸣40讲笔记 |
肛欲期的婴儿非常自恋,区别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因此是人的第一个反抗期。
肛欲期需要与重要客体靠近——依恋。
今天内容:俄狄浦斯期(3-5岁)这个发育年龄指的是心理年龄。肛欲期儿童与父母的权利之争来形成自己独立的意识,到了俄狄浦斯期这种权利之争慢慢偃旗息鼓,逐渐解除与母亲的二元关系,与母亲的依恋会逐渐减弱,男孩子第一次把父亲作为(第三客体),在这之前,婴儿把父母当做一个客体——养育者。俄狄浦斯期孩子开始注意到性别,家里开始出现三角关系,男孩子把力比多投向父亲(一靠),把攻击投向母亲,这个时期叫做负性俄狄浦斯期,男孩开始崇拜父亲(权威崇拜形成),模仿母亲被动服从来取悦父亲,男孩模仿父亲外形甚至走路姿势,拿父亲工具箱,穿父亲衣服想去上班,这种潜意识愿望如果不能实现,爸爸的兴趣在母亲身上,孩子觉得自己愿望没有回报,然后在潜意识中形成深深的沮丧,开始改变,把力比多投向母亲(二靠),把攻击投给父亲,来和父亲抗衡,希望父亲消失,这时候男孩喜欢凶残的角色,偏好攻击的玩具——“爱不成就恨”。这个时期叫做正性俄狄浦斯期,但是正常的家庭里妈妈的兴趣在父亲身上,孩子的愿望再次落空,孩子开始觉得如果要想得到母亲,那就需要模仿父亲,因此孩子的兴趣再次靠向父亲(三靠),这时候投在父亲身上的同时有性冲动和攻击冲动,这时候更多认同的是父亲的超我,男孩开始学会男人应该怎么样,开始学会做一个男人。对女孩来说,一靠向母亲,二靠向父亲,三靠女孩会把兴趣投向母亲,学习做一个女人,来达到嫁给爸爸一样的男人的目标,这时候孩子更加趋向对同性父母的超我的认同,力比多趋向于整合和成熟。
俄狄浦斯期的孩子有拆散父母的冲动,这时期的孩子会有意无意的离间父母,例如女孩对爸爸告妈妈的状,比如晚上跑到父母房间要求睡在中间来分开父母,出去玩也要站在父母中间。随着发育,潜意识中随着乱伦禁忌,亲子之间孩子和同性父母与异性父母的互动,如果这时期,父母关系不太牢固,孩子就会和父母一方结成联盟,到了成人期,孩子就会与另一半出现种种矛盾。当孩子在潜意识层面偶尔在意识层面可以处理好冲突,对同性父母超我的认同比较成功,有助于孩子抵御俄狄浦斯期的退行(俄期如果不顺利会退行到肛欲期,肛欲期有自恋特征,因此孩子会出现自恋问题)。俄期的重要品质是目的的品质。
儿童期的三角关系锻炼了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处理你我他的问题。
因此俄期顺利与否取决于父母关系是否牢靠。如果男孩很容易得到母亲,那么就不需要模仿父亲,不向同性父母的超我认同,可能成年后就不具备责任感,不够成熟。
阉割恐惧,由于乱伦冲动引起的恐惧来自同性父母的惩罚阉割格指代的是恐惧,而未必仅仅指阉割。
潜伏期(5-9岁)学龄期:
儿童经过前面三个阶段,会进入到比较安静的阶段。开始开始校园生活,这个时期孩子的兴趣开始转向学习,对家人的兴趣开始减弱,爸爸妈妈不再重要,米老鼠唐老家超人更有吸引力。进入潜伏期的孩子,让他们感兴趣的不再说爸爸妈妈,而是老师同学邻居等等,这时候重要客体经常是老师。另外,交友可以看出孩子以后的人家交往能力。学校环境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影响,人格中形成的重要品质是能力的品质。
青春期(9-20岁)漫长过程,生理逐渐成熟,认知能力在发展,社交圈逐渐扩大,和家庭的关系逐渐疏远。开始真正了解周围的环境、文化、传统,对社会文化价值产生认同,这是真正的成人认同。这个时期可能出现退行:可能退到前面三个时期幼稚的状态,早期没有解决好的冲突会重新再来,口预期欲望能否得到满足,肛欲期能否约束、服从、原则,俄期能否处理三角关系的交往,这些冲突可能再次出现。特别是以前没有处理好的冲突会更加再出来,加之生理成熟,性冲动更强烈,可能把以前建立好的自我冲垮,因此这是个充满矛盾的时期,同时也是个解决以前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的机会。这一时期形成的重要品质是社会文化科学文化、创造力、改革力。
10-12岁青春前期:主要向肛欲期退行,是否服管教,又因为内部成像不牢固,需要一个过渡性客体,来解决自己的分离焦虑,自恋,这些在青春前期都会再来一遍。这个时期是个刺儿头的年纪,寻衅、挑战、对自身感兴趣,对性器官感兴趣,如男孩去偷窥女厕所。这时期孩子对异性有自然的排斥,分开两个阵营,但密切关注对方阵营的动向,又非常敏感,男女间的一切交往都会无限放大。肛欲期的自主性使孩子表现的非常冲动和烦躁。
12-14岁青春早期: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生理成熟,心理还在肛欲期,生理和心理的不对称使孩子进入易激惹期,夸大自己的感受,常常“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个时期,男孩女孩很烦躁,短暂和夸大所有的想法,出现自恋性退行,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形象、躯体上,如追求奇装异服,实际上是爱寻找自我。在家庭以外寻找新的理想客体,这时期的孩子开始追星,所以青春期追星正常,刻意寻找跟父母不同的客体来达到把自己和父母区分开的目的,传统家庭的孩子可能更加反叛,“为了跟你相反而相反”,事实上不是真正的独立。父母经常不理解追星的行为,实际上并不在于这个星靠谱不靠谱,而在于这个星是不是特立独行,追星的含义不在于好坏,而在于与父母期待的角色差距有多大,差距越大就追的越起劲。
14-17岁 青春中期,只要父母不会太强烈的镇压孩子,可以足够宽容,足够坚定的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才可以使得孩子的发育顺畅,这时候不再跟父母较劲。这时候,内驱力推动青年男女寻找异性新客体,通过异性眼中的自己来看到自己究竟是谁。这个时候的交往目的在于寻找自我,其实这不算早恋,根本不是恋。同时因为头一次异性交往而兴奋不已,与异性新客体寻找自我,这期间通常男女关系不会持久,转眼就各奔东西,因为这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为了寻找自己。这时期如果异性关系受到挫折,不恰当的呵斥,就会在退行中很难返回,出现认同危机,角色混乱、吸毒、酗酒、反社会,特别容易受到权威和同龄群体的煽动,因此这个时期孩子特别喜欢记名人名言,过了这个时期本子都找不到了。这个时期超我不成熟,自我比较弱,内驱力又很激烈,所以也是很麻烦动荡的一个时期。
Q&A
1、 性心理年龄如何划分的?答:是心理年龄的划分,可能与生理年龄一致,但更多不一致。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