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学生的问题意识,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数学情境图对自己的发现进行表述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面。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掌握并熟记2至5的乘法口诀,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数学课堂上,他们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6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2至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习7、8、9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6的乘法口诀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来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并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 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学会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熟记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会用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编制并掌握6的乘法口诀的特征。
教学思路: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把教学设计重点放在自主探究、研究发现的基础,并结合生活实际,充分体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主要抓住两个链情景链和知识链,进行设计。情景链以海洋图为链条,通过鱼条数和三角形个数的变化探讨6的乘法口诀,并且应用到生活中去。知识链主要有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口算,应用等。策略上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讨交流等方法。
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海洋这一似乎莫生而又常见(电视中)生活情境图,让学生从动到静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把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从而形象地揭示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四人小组在自主探究、交流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同时给学生留出充分观察、思考、发现新知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3. 突出生活数学思想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着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有关数学内容,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练习设计有浅入深,富有童趣及思考性、挑战性。
4.
教师还教给学生这样的学习方法:发现要准,观察要细,探索要深,感悟要真。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不但学会,而且要会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和所用的口诀。(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
算式:5×2=
3×1= 3×3= 4×2= 4×3=
口诀:
2.说出下面每句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下一句口诀分别是什么?(出示口诀卡片,指名回答。)
三五十五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3.教学准备题。
①写数。第一排学生在准备好的卡片上写6,第二排同学加6,把得数写在自己的卡片上,第三排同学继续加6......一直加到36。
②填数。翻开教科书33页,将每次加6 的结果填在准备题的空格里。(学生独立完成。)
③说数。指名回答:1个6是多少?2个6相加是多少?3个6呢?4个6、5个6、
6个6呢?(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依次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再指名口答:18是几个6连加?30是几个6连加?12、24、36呢?
④读数。按顺序齐读这6个数,然后指出:后面一个数总比前面一个数多6,前面一个数总比后面一个数少6。
4.揭示课题,几个6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乘法要用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
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
(1)看图写算式。
(出示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观察:树上有几只蝉?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6?列出乘法算式。(6×1=6)
(贴图:又飞来一只蝉)观察:现在有几只蝉?两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课件显示:6×2=12)
如果树上现在有3只,4只,5只,6只蝉,你能按照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吗?试一试吧!(学生独立把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
(2)看式说意义。
你能说出每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吗?(6×1=6表示1个6是6,6×2=12表示2个6是12,6×3=18表示3个6是18......)
(3)看式试编口诀。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4人一组互相讨论,口头编口诀。)
(4)汇报。
你编了几句口诀?请你任选一句说说看。
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口诀卡片。
(5)排序。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口诀排列起来吗?你为什么这样排列?
学生读自己所编出的6的乘法口诀。
(6)交流。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口诀中的第二个数与算式的第一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
哪几句难记一些?你用什么方法记呢?怎样记住“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说、想出不同记口诀的方法。
(7)应用
“做一做”第1题(学生半独立完成):①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②摆2个六边形要用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想的?(想口诀“二六十二”。)③运用所学的口诀口答摆4个、6个、3个、5个六边形所需要向小棒数。
“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①将第2题改为填空题,在圆圈内填写正确的积;②口答得数,并说一说所用口诀。
3 5 1 4 6 2
○ ○ ○ ○ ○ ○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的联系和区别,说明根据第一个算式可以推出第二个算式的得数,根据前句口诀可以推出后一句口诀。
2.独立完成练习十第2题。
直接说得数,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3.实践题。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6的乘法口诀很快算出积?(学生思考,互相提问。)
如:小朋友一天上6节课,二天上几节课?三天呢?四天……
四、课堂小结
1.(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的乘法口诀,共有( )句。
(2)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 )。
(3)还学会了用一句口诀计算( )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
2.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回顾这一节课,原有的教学设计并未能如期进行,但如果不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我就不会对这一句话有深刻的理解:孩子的潜力如同空气,即可压缩于斗室,也可充斥于天地,老师把他们放在多大的空间,它就有多大的发挥!这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一、“备教材”,尤其要“备学生”。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以人为本,要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一个个发展中的人,并不能把他们看成一张白纸,应在尊重他们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导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口诀的得来,熟记并能灵活运用。起初的精心预设,在课堂实境中却出人意料:很多孩子都会背6的乘法口诀。怎么办?如果按部就班,没有必要。此时需要透过表面看本质,了解学生每句口诀的含义,恰到好处地利用个别优秀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口诀的得来,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有利的基础。课堂教学并不等同于机械兑现教案,它可以是个因意外收获而出彩的地方!
二、课堂中教师应勇于“让位”给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应改变“一言堂”的讲课方式,要勇敢地让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课中,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索中,并不是把知识讲给学生,而是注意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口诀,探求口诀的奥秘。从而发现了“几的口诀就有几句”“是几的口诀,第二个字就是几”等诸多的规律,并相互质疑、启发着。紧接着,鼓励学生运用已发现的口诀规律尝试着编7、8、9的乘法口诀,这里,努力以最少的知识去唤起学生最多的思考与探索,以自己的思维去探索,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语言去交流。这才能算是教师真正地让位!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三、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强烈渴望着被欣赏、被发现。小学生更是如此。在课伊始时,老师刚说:今天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话音未落,便有孩子迫不及待地背诵了,如果教师因课前预设而制止,那么教育只成了纸上谈兵。这一切都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为他们的自我展示和认可提供安全愉悦的空间,才能使课堂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