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诗中花意象分析

(2012-07-10 20:43:32)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术

           李白诗中花意象分析

黄翠华

 

摘要: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笔下有众多的“花”意象。这些“花”或展现唐人的奕奕风采,或反映唐朝的盛世气象,或抒发个人闲情逸致,或排遣命途多舛之苦闷。本文将从思想内容角度来分析李白诗中的“花”意象。

关键词:李白;诗;“花”意象;情感内容;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众多的“花”意象是他浪漫情怀的重要特色,他笔下的花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用花喻美人,刻画唐朝美女的娇艳姿色;用花衬男子,烘托唐朝才子的潇洒倜傥、展现宏大蓬勃的盛唐气象。同时,他笔下的花也不全然是美好的象征,也有落花、残花、败花,用以反映李白心境的低迷,仕途的不顺。

展现宏大蓬勃的盛唐气象。正如李白自己所说,他的确“生逢其时”。唐朝在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下,达到了其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之一。他用“花”这个绚丽的意象,来反映盛唐的辉煌。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诗笺注》云:“‘下扬州’着以‘烟花三月’,顿为送别添毫。”“烟花三月”,这四字就将扬州的繁华展现在读者眼前——暮春三月,江南草长莺飞,百花齐放,柳色如烟。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其他写扬州的诗词,如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歌纷纷”,王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顿让人产生对扬州的向往之情。而这种感情越强烈,就越反映出了开元的盛世气象。又如《客中作》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美酒由玉碗盛着,泛着琥珀般的光泽,玉碗、琥珀,色彩鲜明,字字生辉,使酒更具魅力。据记载,郁金香原产地非中国,是“伽畀国献郁金香”。大胆的色彩运用,反映出唐人开阔的视野与豁达的气度。花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李白诗中对花所反映的暖色调的运用反映了诗人心境的乐观向上。再如“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送友人入蜀》),绚烂的百花、葱郁的绿树笼罩着蜀城、秦栈,一派春天的明丽晓畅;“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夜下征虏亭》),将山花比作美人的脸颊,诗人心情也是如此轻松愉悦。而反映唐朝开明的对外交流的,如《高句骊》中写道“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一个缀有金花的帽子,就刻画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高丽人形象。由此可见,李白用花这个意象,刻画出了意气风发的唐人风度、繁华如花的社会现状以及宏大蓬勃的盛唐气象。

展现诗人潇洒飘逸的个性和悠闲自在的情趣。诗人在“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中享受隐居生活的自然安闲,在“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留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中享受友情的弥足珍贵,在“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中抒发畅朗情怀,在“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羡慕贤人的把酒临风。生逢其时的李白恣意挥洒,享受年华。在婀娜多姿的群芳映衬下,在醇香迷人的美酒陪伴下,诗人歌则月徘徊,舞则花迷乱,尽显诗仙的潇洒飘逸。《少年行》中的“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去胡姬酒肆中”,《陌上赠美人》中的“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指五云车”,虽然没有明确点出这就是诗人自己,但在群芳竞艳的春天,在落英缤纷的时节,就纵情把一个个青春洋溢、风流倜傥的男子想象成是诗仙李白又何妨?

以花喻人,“美人如花隔云天”。李白用花为宫中美人添色,达到花美人更美的效果。李白的一组《清平词调》就是如此。“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以云的变化多端、花的娇艳来写杨贵妃的婀娜多姿、天生丽质。“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将杨玉环比成一支含露凝香的红艳艳的牡丹花。“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杨贵妃倾国倾城、绝代佳人的形象让人艳羡不已。李白不止“钟情”于杨一人,他也为其他宫女写诗。如《宫中行乐词八首》中的“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头戴鲜花发髻,花枝招展、青春可爱的宫女形象跃然纸上;“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在柳花梨花盛开的春季,宫中正在进行着“宫中谁第一”的选美比赛,从锦瑟繁花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宫女们的美貌容颜。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李白的这些艳丽辞藻是为了求仕不得已而为之,但我们也可以从新奇的想象比喻中看出李白的浪漫情怀。除了这些宫廷美人,诗人也同样重情于民间女子。“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杨叛儿》),杨花之下是一名多情的女子;“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长干行》),无聊折花的是一位哀怨的思妇;“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是一个由花及己而生愁的少女;“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寄东鲁二稚子》),花朵也寄托了诗人与儿女之间的相互思念!在李白笔下,花美如人,人美如花,花与人相互映衬,互为增色。

失落、孤寂——寻寻觅觅中的李白。李白采用干谒求仕的策略,但这条路走得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寻寻觅觅的李白一路上跌跌撞撞,失落孤寂之情挥之不去。“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无花之古树郁郁而立,如同阅尽人间沧桑的诗人。心情进入萧瑟的秋季,眼前所见只能是一片衰败,“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太原早秋》);“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没有鲜花如锦,却只有一片寒冷艰苦;“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五月自然无梅花可落,听着《梅花落》曲不寒而觉寒。人生低迷,诗人只好借酒消愁。“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明月、美酒、鲜花,这本是赏心乐事,诗人却只能独自消愁;“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自谴》),此时的落花不再是落英缤纷的诗情画意,却是如失意的诗人般伤心孤逸。“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朋友的不幸贬谪,除了同情,更添诗人自己的失落惆怅。所以干脆“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离花下迷”,就纵酒寻乐,就沉迷酒色算了!寻寻觅觅中的李白少了份潇洒,多了几分失意的苦闷与孤寂。

抒思古之幽情——向历史寻求一剂消解现实苦闷的良方。随着对统治阶级的进一步接触,李白对现实的认识逐步深入,苦闷失望之情继续升级。诗人暂将目光离开污秽的现实,想从历史中寻求一点解脱,一些寄托。“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所以的一切繁华最终都将灰飞烟灭,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加强烈;“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昔日繁华如今只剩荒芜,即使谢安那些豪门贵族也只能化为粪土。然而此举似乎不太奏效,诗人更加郁结惆怅,那就向先贤寻求一些寄托吧,他望向屈原,借香草美人来坚定自己的情操,“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哀伤自己的不幸遭遇,痛斥奸佞小人的得意猖狂;“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可见现实环境是多么恶劣!他长忆谢玄晖,“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蔷薇”本是谢安故宅旁的蔷薇洞,诗人却想成美丽的蔷薇花,表达了李白对东山的深情,对谢安人格的歆羡;“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春天阳光相映,秋天竹林风中清鸣,表达了李白对谢安清幽住处的羡慕,对其人格的敬慕。

寻仙访道——重寻如花般的美好。李白生逢其时,又生不逢其时。唐玄宗的沉醉于美色让李白理想落空,几度寻觅还是难以摆脱愁闷。而李白本来就转益多师,思想斑驳复杂,“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龚自珍《最录李白集》)。在这时,李白投向了虚幻的宗教。“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桃花带露盛开,分外浓艳,反映了李白寻访道士路上轻松愉悦的心情;“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送杨山人归嵩山》),菖蒲据说是服之能让人长生不老,反映了李白对杨山人回嵩山后有如此优越的修炼的环境与条件的羡慕,反映了李白信道求仙的愿望;“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古风》(其十九)),对手持素净芙蓉花仙女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莲花山这个理想仙境的向往。李白受儒家思想影响,积极入世,但却不得志。道家中的神仙世界,桃花、菖蒲、芙蓉,更激发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对自由的热爱。

在这个暮春时节,沉溺于李白诗中花的世界,难忘记盛春的百花竞艳、生机勃勃,难忘记唐人的美艳多情、风流倜傥,难忘记唐朝的盛世强音。也感慨春去夏来、花容不再,感慨一代诗仙李白的寻寻觅觅、曲曲折折,感慨这位旷世奇才——李白!

   

 

    参考文献:

[1] 陈述富.《李白的诗意境我见》.《中华诗词年鉴》.1991.01.01.

[2] 古远清.《李白精神与形象勾勒》.《文艺报》.2010.11.15.

[3] 张明.《追寻诗仙诗踪》.《孝感日报》.2010.11.27.

                                                    责任编辑:曾善美 黄翠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