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日登筏至双溪
| 分类: 读史启智 |
清代高孝本的径山集
《四库总目》有高孝本著《固哉叟诗抄》八卷。
高孝本,字大立,号青华,浙江嘉兴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六年,卒于世宗雍正五年以后,年在七十九岁以上。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进士,官安徽绩溪县知县。孝本年届四十,始学诗词。辞官后放浪山水以老,前人评其诗“洒落有清气,但深厚不足。”
《固哉叟诗钞》八卷分十七集,曰趋庭集、江汉集、径山集、琴溪集、岭南集、秦游集、大鄣集、葛园集、晋游集、津门集、南州集、慢亭集、海岱集、黄梅集、台雁集等,是高孝本七十八岁那年所编订,集中都是雍正丙午年以前的诗。至第二年丁未又编其病中所作曰维摩集,附于十七集后。
《固哉叟诗抄》卷首有其学生刘统勋所作之序。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年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
本文重点研考《固哉叟诗抄》卷二中的《径山集》。此《径山集》根据诗集目录中注明,是高孝本“乙亥冬客山中四十日”所写之诗。乙亥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这一年的重阳日诗人来到久已向往的径山,并在山中一住四十天。共写下了一十二首诗。
集中第一首诗是《重阳日登筏至双溪》:
“奔流秋倍迅,清浅不容刀。编竹沿洄便,穿藤结构牢。筏齐争接尾,水落已归槽。徐引高崖纤,难撑急溜篙。溪因出堰沸,人为上滩嚣。怪石险如象,山氓捷比猱。程纔一舍近,到已六时劳。篱畔寻黄菊,溪边问浊醪。胜游偏爱独,佳节正宜高。去指峰千仞,登宜日百遭。笑他张仲尉,闭户满蓬蒿。”
这是诗人从瓶窑乘竹筏经北苕溪至双溪的途程。诗中描述了清浅的秋日溪滩中,溪水依然奔流激湍。用藤条编扎的竹筏结实而坚牢,筏在溪槽中首尾衔接,逆水前行。一路上高崖拉纤,逆水撑篙。在将竹筏拉上夹堰时,人声水声一片奔腾喧嚣。溪水两岸有形如大象的怪石耸峙,山民们身手敏捷善于攀援,如猿猴般灵巧。诗中一舍是今天的十五里。诗人到双溪后心情十分快乐,在村舍篱边摘黄菊,在溪畔农家饮浊酒。重阳佳节来到山青水碧的双溪,秋高云淡最宜登高,指着远处那高耸的群峰,正是明天要前去攀登的径山。诗后两句“笑他张仲尉,闭户满蓬蒿。”是一典故,张仲尉,东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高士传》说他“隐身不仕善属文,好诗赋。常居穷素,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所处蓬蒿没人。”仲蔚喜欢独贫居,绕屋长满野蓬蒿。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是借喻自已的清贫。
第二首是《自化城寺过山麓诸精舍三首》,其一:
“精蓝不知数,许我偏携筇。时见穿林阁,频闻出坞钟。依山俱北户,学佛尽南宗。到处能留客,伊蒲午足供(注:在将军峰之阴庵尽北向)。
从双溪去径山要经过化城寺,一路上沿着山麓有许多精舍。还不时见到林间的楼阁,耳中多次听到山坞中传出的梵钟声。虽然依山的房舍大都朝北,但传播的却是让人顿悟的佛法正统。这些精舍都可以留客,并且还供应斋食。诗后注明化城寺的位置在将军峰之阴。
其二曰:
“径曲行难问,溪边记石幢。人驱饮水犊,村卧吠门尨(尨máng,指多毛的狗)。有树皆参汉,无峰不入窗。僧归宁畏晚,山虎力能降。”
山径曲折路难行,只能记着溪边的石幢作路标。农人驱赶着饮水的小牛,村里到处可见卧着的看门狗。山野间树影参差,窗户中能看见苍翠的山峰。僧人很晚归来并不害怕,即使山中有虎也能将其降服。
其三曰:
“寺外都栽竹,庵旁尽种茶。雨余新迸笋,秋后正开花。紫白连畦苋,青黄绕屋瓜。岩栖生计足,直比素封家。”
寺院外都栽种着竹子,庵旁都种着茶叶。竹园中有新笋茁土而出,茶蓬里则开着茶花。还有菜园中紫白色花朵的苋菜,墙上屋后挂着的南瓜与丝瓜。隐居于山乡足以维持生活的需要,真可以相比财主、富户人家。
“乱山无复辨西东,隔涧禅扉略彴通。断续泉来黄叶里,横斜屋在翠微中。槛前红射衔峰日,松顶轻摇入峡风。暂对净名居士坐,翛然已觉万缘空。”
其二
“先人藤杖此曾携,旧记庵名路不迷。鸭脚树遮高阁外,鼠姑花剩小窗西。当时胜侣称禽庆,亦有诗僧送虎溪。三月闻蝉题句在,千行泪湿壁间泥(注:先人入山两宿真际,时同游者徐敬可、计无能、方臣三先生。“千林忽闭天,三月已闻蝉。”先人题白竹坞诗也。)
这是诗人登径山途经白竹坞一带,所见的山野景色。诗中写到:行走在乱山之中难辨方向,隔着溪涧的禅房有独木桥可通。句中“略彴”中的“彴”字《康熙字典》解释:其本义是,看一步走一步。引申义又可指,在山间流水溪中看准踏脚石走路,也可指独木桥。后世词家都把“略彴”解释成独木桥。如苏轼《游蒋山》:“略彴横秋水”。陆游《闭门》:“独木架成新略彴”。断断续续的涧水叮咚流淌在满山黄叶里,分散的农家屋舍似在山间青翠缥缈中。峰头的太阳已西斜,从山谷中吹来的秋风摇动着松树顶上的枝条。与净名居士相对而坐,只感觉超脱尘外万缘已空。
先父曾经到此一游,旧时的庵名依然记得所以不会迷路。银杏树(因树叶如鸭脚掌,故俗称鸭脚树)掩映着庵内的楼阁,牡丹花还栽在小窗西侧。诗中“当时胜侣称禽庆,亦有诗僧送虎溪。”是两个典故。前句中的“禽庆”是人名,禽庆为东汉初隐士,他和友人向子平同入五岳名山,避世遨游,隐居而终。而诗僧送虎溪,句中的“虎溪”在江西九江庐山东林寺前。相传东晋慧远法师居此,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与道士陆修静来访,相谈十分投契,慧远师相送之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世传有“虎溪三笑图”。诗人写道:当时先父与一同来游的良伴也是避世遨游,他们与真际庵中的诗僧十分投缘,正好比虎溪三笑。先父所题“三月已闻禅”诗句依然留在真际庵墙壁上,不由我热泪长流,溅湿了庵中的泥墙。
诗的夹注中说其先父高以永来径山时曾两度住宿真际庵,并注明同游者为徐敬可,计无能、方臣三位先生。此中徐善,字敬可,号藟谷,又号冷然子,秀水人。诸生,其人才辩纵横。讲求格物致知之学。顺治初年清兵攻陷浙江。他和张履祥、何商隐等加入了以吕留良为代表的反清复明的行列。到清顺治四年(1647),清朝统治局势已定,他决心隐居终身。浸淫于佛老,著有《春秋地名考略》、《易论》等。
而高孝本之父高以永(1631-1693),字子修,号荆门。嘉兴人。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十八年(1679)授河南省内乡知县,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二十七年(1688)升任直隶省安州知州并兼新安县事。三十一年(1692)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仅一年余,因劳于政务而病卒于任所,享年六十三岁。
高以永勤于政事,生活上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为州县官十一年未携家人至任所。内乡至安州、安州至户部“仅囊衣箧书自随而已。”在户部江西司员外郎任上,他深知“江南财赋半天下”,责任重大,为防奸吏作弊,夜以继日查核文书簿籍,以至积劳成疾,病逝于任所。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属于他自己的财产,连灵柩也不能运回,靠亲故致赙(为死者捐钱),才得以归葬家乡。当时安州人闻之,相率入都哭奠者不绝。后其公子过内乡,“县民攀留而不忍舍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同治《内乡通考》中的评论:“高以永,广开垦,除匪盗,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幅他留在内乡县衙中的楹联,其中所阐述的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辨证关系,已受到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