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始状态:1月1日
资产负债表(1月1日) 货币资金5000元
负债
0元
固定资产
0元 净资产5000元
利润表(某天-1月1日)
收入
0元
成本 0元
利润 0元
现金流量表(某天-1月1日)流进
5000元
流出 0元
净额 5000元
2、2月1日买入一部货车,货款5000元,可使用5年
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5000
贷:货币资金5000
资产负债表(2月1日)
货币资金
0元 负债
0元
固定资产5000元 净资产5000元
利润表(1月1日-2月1日)
收入
0元 成本 0元
利润 0元
现金流量表(1月1日-2月1日)
流进
0元
流出 5000元
净额 -5000元
3、然后货车开始工作赚钱,假如一年后收到运费2000元,即收入2000元。
根据权责发生制,收入必须配比成本(费用),当时买入时只有发生成本但是没有计入,如今有了收入虽然并没有发生成本,但是根据配比原则,需要同时计入收入和成本,只是这个成本是逐渐分摊的。
如假设平均5年等额分摊,那么5000元/5年=1000元/年,即固定资产折旧为1000元,作为成本计入利润表。
那么固定资产的净值=原值-折旧=5000-1000=4000元
资产负债表(一年后的2月1日) 货币资金2000元 负债
0元
固定资产4000元 净资产6000元
利润表(2月1日-次年的2月1日)
收入 2000元
成本 1000元
利润 1000元
现金流量表(2月1日-次年的2月1日) 流进 2000元
流出
0元
净额
2000元
从上面可见,实际利润应该为2000元,虽然发生折旧但是并没有现金流出,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
真实利润=报表上的利润+折旧,或者说,股东盈余=利润+折旧
还有两个恒等式:资产=负债+净资产(股东权益)
收入=成本+利润,或者是,收入-成本=利润
我的体会,应该再加上一个现金流量恒等式:流进=流出+净额,或者,流进-流出=净额
资产负债表好比是一张照片,拍下公司当前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属于静态报表:而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好比是一段纪录片,记录了公司某一段时间的经营状况,属于动态报表。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应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而现金流量表应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又称收付实现制)。
从此例中,我感觉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价值除了货币资金外有可能被高估或者被低估。比如固定资产目前是按照成本价计价还是按照公允价值即市场价计价呢?还有存货按照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或者加权平均法计价对存货的价值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所能看见的会计书上均没有发现股东盈余=利润+折旧的原理以及怎样同时反映在三张财务报表上,本人只好尝试着分析表述如上,恐怕有班门弄斧之嫌。
名词解释;如果我们家里的家具用旧了,我们会用银行的存款来买一套新的,企业也是一样,企业的固定资产用过一段时间后也需要更换新的,所以企业一般按月将一定金额记入到费用中作为储备。那么为什麽要记入到费用中呢?因为企业要抵消当期的利润,这样有利于企业节约税金。储备这些资金是为了更换已经破旧的固定资产,所以这笔费用我们称之为“折旧”,而这一会计记账方法称作“计提折旧”。
对应无形资产,则称为“计提摊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