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梦

(2013-05-21 10:27:23)
标签: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

娱乐

分类: 随笔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梦
  
陆弃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梦

  
  读书者,本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事情,大体上一般的青年是不愿精读细读的。细究这当中的缘由,恐怕多半是由于教育体制及教育者自身思路的固执、僵化。现在读书的青年,多有应付的心态在其中,除少数家庭贫困能懂得自立自强的人尚能读出一些上进的味道来,大多早已将中国传统的东西丢失殆尽了。
  
  而一部叫作《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简称《中国孩子》)的电视剧作品出现在我的眼前时,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当下“读书模式”的看法,感到中国教育者的曙光将要来临。我认为这天底下如果都是“王大智”这样的教书匠,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的教育危机的解决,中国梦何愁不能复兴呢?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这部电视剧的主旨在于用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六十集的情景剧中借用儒道释易墨等多家传统流派的思想,来展示中国人的品德意志、道德理想,以及在为人处世上的风格,好学求知的态度。乃至于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上的知识几乎都体现在剧中,真可谓是一部体现“教育精神”的百科剧。
  
  剧中有一重要的人物,姓王名大智。这位“大智先生”来到陌生的兰香镇,采用新式的教育理念,鼓励孩子们“益智”,凡事凡物都带着自己的学生去亲身感受。他借用一部《弟子规》,反省自身,教育他人,帮助孩子们追寻“百年强国梦”。
  
  这部电视剧的时代背景是民国。我们知道,民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同时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剥削的屈辱社会。在如此动乱的社会背景下,“王大智”又是如何独树一帜,为中国的新式教育开沟挖渠的呢?笔者认为剧中的“王大智”应该就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型。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他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他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在《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一剧中,笔者发现兰香镇的“大智先生”不仅在身材样貌、衣着打扮上与历史上的陶行知先生相像,并且在教育理念上与陶行知先生同出一辙。陶行知先生主张的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人民的生活就是学习和教育的过程在这之中可谓是展现的淋漓尽致。剧中的“王大智”在教育学生时同样重视生活教育,利用细节上的一点一滴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他的学生们,他“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使人完全感受不到现实教育体制的种种困顿和压迫。
  
  在这部剧中展现陶行知“生活教育”、“寓教于乐”的表现手法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要数第12集的“西湖醋鱼”。剧情非常简单,长期在城里打拼的易先生,在一道小小的西湖醋鱼里吃出久违的思亲之情,让他突然感觉愧对曾经把自己养大、现在却独自己生活在乡下的老母亲,虽然剧中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年间的江南水乡,但我相信,易先生的感觉会引起当下很多大男人的同感,而接下来易先生与王先生围绕母爱的一大段对话,有朴素平白的语言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真谛,子欲养而亲不在,正因为他们把道理说得简单朴素,相信坐在电视机前的孩子们也一定会与剧中易先生的小儿子布仔一样受到为孝之道的真诚感染,同时,从旁有易太太以上海小女人的表演风格插科打诨,又使30分钟的故事充满了趣味和矛盾。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梦

  相似的情节曾发生在历史上陶行知先生开办的晓庄学校。学校中的孤儿学生们因为饱受战乱与亲人不能相见,在一次吃饭中却因为米粒掉在地上,引发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陶行知先生用自身的经历和思想熏陶着一个个受他教育和启发的学生,而在《中国孩子》的每一集剧中,都能展示出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不恶搞,也不夸张,完完全全展示给世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它讲给孩子们的道理,多来自中国的著名教育经典《弟子规》,但与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又不同的是,它的每一个故事都很严密,用故事打动人,而不是用戒尺打醒人。
  
  我想,所谓中国梦,所谓中国文化的复兴,所谓的中国教育危机,其实在这部剧集里都能找到答案,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梦,就是认真向传统文化学习,从孩子起,为中国人找到人文精神的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