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的来历究竟是什么?
标签:
屈原楚国端午节艾叶邓攸文化 |
端午节习俗的来历究竟是什么?
文/陆弃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在一些犄角旮旯鸟不生蛋的地方还有一些其它的别称,有人做过统计,前后大约有二十余种称呼。
端午节的由来,主流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当然还有一些二流说法,比如纪念孝女曹娥、迎涛神等等。不过,因为端午节历史源远流长,要想对其生出本末考察出来源,恐怕亦非一时之力可为。故而,今日暂且讨论端午节的习俗。
众所周知,端午节有三大习俗,一是吃粽子,目前国内基本上还保留这样的传统;再者是划龙舟,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大多也正是在此时进行;第三便是洗艾澡,不过很可惜的是,这种习俗大多已经被今人忘却。而端午节的这三大习俗,又被称为“端午三宝”,那么这三宝的来历又是为何呢?
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离骚》的作者。在为官任上,他极力主张楚国联合齐抗秦,但是他的意见并没有被楚王采纳,反而被罢免官职,发配到边远的地区。
到了后来,秦国即将消灭楚国时,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投江以后,楚国的百姓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啃食屈原的尸体,就向江里投食品,乞求喂饱鱼虾,使得它们不再啃食屈原的尸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逢每年的五月初五这天,人们便将食物投到江中来祭祀屈原。
在一天晚上,有一位老者在梦中梦到屈原,就问他说:“我们给您投去许多的食物,您有没有吃到呢?”屈原说:“你们投进江里的食物,都被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又问他:“那要怎样做才不会被它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转眼间就到了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按照屈原托梦所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他说:“我已经吃到了你们给我送来的粽子,只不过大多数粽子仍然被鱼虾鳖蟹给吃了。”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这样鱼虾鳖蟹就不敢再去吃粽子了。”
从那以后,每年的端午节那天,人们便划着龙舟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大概就是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可除了吃粽子、划龙舟,洗艾澡的来历又是如何神奇呢?
据说晋朝有个叫邓攸的人,曾经担任吴郡的太守,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可是在永嘉八年时,八王造反,天下大乱。没多久吴郡失守,百姓争相逃命,邓攸此时也挑着自己的幼子和侄子邓绥景徒步向南逃。当他们逃到泗水的时候,正好被石勒的追兵赶上。邓攸一个人很难带着两个孩子逃跑,最终将自己的亲生儿子其弃于路旁,带着自己的侄子继续南逃。过了泗水之后,他们终于被乱兵追上,当石勒准备杀害他们时,邓攸讲诉南逃种种,恳求石勒只杀他,放过他的侄子,以帮助他的长兄留下香火。石勒听说邓攸弃儿保侄,大义可钦,甚为感动,于是决定让其逃生,又怕这三人在路上又有不测,便随手采下路旁的菖蒲和艾枝,插于三人身上,并传下军令:“遇身插菖蒲艾枝者,乃仁义之人,不准滥杀!”
五月五日,邓攸等三人终于逃至福建宁化石壁洞,眼看追兵将至,此地百姓将成刀下冤鬼,他记起石勒亲传的军令,忙叫各家各户都在门上插了菖蒲艾枝。当追兵到此时,见家家户户门插菖蒲艾枝,军令如山,不敢滥杀,扬长而去。这些百姓为感念邓攸救命之恩,每于端午节插此以作纪念。到了后来,门上插菖蒲艾枝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使用艾叶洗澡。
既然端午节“三大宝”的来历说清楚了,那为什么艾叶洗澡逐渐被人们忘记了呢?艾叶洗澡究竟有没有好处呢?如果有,那么究竟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得从艾叶的药理作用来说,艾叶又名艾草、艾蒿、家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因此民间多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如妇女产后要食用艾叶炒鸡肉;坐月子结束时要用艾叶煮水洗澡;感冒、发热、头疼等也可用艾叶煮水服。
故而民间常常流传“端午洗艾澡,百病都赶跑”的俗语,据说在端午节用艾叶给孩子洗浴,还可以驱虫避邪,除秽灭菌,保佑孩子平安。
而在当代社会普遍不再重视传统中医中药的现状下,洗艾草自然理所应当被人们忘记了,当然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更加健康,也为了更加尊重端午节的习俗,各位不妨试一试端午“三大宝”之一的洗艾澡。(陆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