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主阶级被剥削阶级《三国演义》关羽涿郡 |
分类: 历史 |
新浪文化博客首页人文视野栏目荐
新浪草根名博草根大讲坛栏目荐
历史考究证明,《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所写的桃园三结义纯属子虚乌有,无稽之谈。但是从历史潮流的过程来看,桃园三结义之所以流传甚广,深入人心。并非只是靠罗贯中的“妖言惑众”,更多的是符合人们的审视观点,符合人们的主观判断。
一、刘关张三人的阶级性
东汉时期,中国很显然刚刚进入封建主义社会四百多年,应该说仍然处在封建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相对于中国封建主义社会存在2132年(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的时间来说,并且史学界公认明清时期是封建主义社会的鼎盛时期(或封建主义社会的最高级阶段)),在那个时期的主流阶级是以皇帝为首的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而桃园三结义中的三位英雄却与主流阶级无直接关系或相差很远。
首先,《三国演义》对关羽的身份的描写通过关羽的自我介绍可以看出:“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从关羽的自我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一、关羽是河东解良人,但是根据东汉那个十分注重门第观念的时代来看,关羽并没有向刘、张二人介绍自己的祖先是谁,显然,关羽并不是名门之后。而且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对关羽的身份介绍也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这样,我们可以更加确信关羽的确只能算是东汉王朝的普通公民——被地主阶级为首的统治阶级压迫的阶级(中农、贫农、雇农乃至无业游民)。
二、关羽是因为杀人之后,逃难江湖。首先我们先不去考虑关羽杀的人是不是如何如何的邪恶,哪怕此人是当时的“黄世仁”,就杀人这件事来说,在东汉王朝这个法治国家中显然是违法行为,所以关羽逃难江湖成了朝廷的通缉犯(不过根据关羽逃难涿郡并未被举报或者抓捕可以看出,关羽可能是当时所在州郡的通缉犯,而非其他州郡通缉的对象,或者说朝廷并未对他下达海捕文书)。由此,我们对关羽的身份可以作出进一步的确认,关羽本来可能是属于农民阶级等无产阶级,但是因为杀人犯法,逃难江湖,成了逃犯。而且他在逃难江湖的时候,并无什么正当职业(从关羽见太守招兵告示立刻前往应募的行为可以推论出),所以他只能算是社会流动分子,应该可以说他属于容易造成社会形势不安定的社会流动分子中的一小部分犯罪份子之一。
三、根据上述两点的论述,我们对关羽的阶级性可以基本确定为无产阶级(违法的无产阶级,,更多的与强盗、土匪接近,笔者暂且将其称之为高危破产阶层群)。属于社会的敌对阶级,更多的看来,他更属于那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对社会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敌对阶级(人们如果知道关羽是通缉犯的话,更容易去举报)。用现在的社会观点说,关羽是一个在逃案犯。
再次,《三国演义》中写道:“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这是对张飞身份的描写,很显然,张飞并不是像关羽这样的社会流动分子容易造成社会不安的人,他属于当时的主流阶级可能对其采取利用、拉拢的小地主阶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
一、张飞世居涿郡,有固定生产生活地区,而不是高危破产阶层群容易造成社会不安。其世代居住在涿郡,通过其家族长期的发展与建设来获得生产资料与利益。
二、张飞颇有庄田,单凭此处描写,我们可以认定张飞拥有大量的田地,通过租赁田地、收取高利贷维持自身的生活,很显然,这完全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性质,那么,他应该算作东汉王朝的主流阶级。
三、张飞从事的职业是卖酒贩猪,这一点却又与地主阶级不同,地主是凭借土地所有权,主要以地租形式剥削农民的土地所有者。而张飞的职业却是通过卖酒贩猪这样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正当职业维持自身生活,但是,从他的职业看来,他只能算作是小资产阶级,是以小笔资金独立创业的人,可能雇佣少许的员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描写到张飞拥有少量仆人)。
总结以上观点看来,张飞的阶级性显然比关羽复杂,比关羽更加的靠拢当时社会的主流阶级。但是,他用以谋生的手段一部分是通过租赁土地收取地租的方式(封建地主阶级性质),一部分则是通过卖酒贩猪这样的正当买卖行为(小资产阶级性质)。在他的身上存在着剥削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被剥削阶级)的双重性。因此,我们不能纯粹的将张飞纳入东汉的主流统治阶级,也不能将其单纯的纳入东汉时期的被压迫阶级。我们只能将他勉强称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边缘阶层,他具有自身的剥削性,但是他同时也是被主流的统治阶级所剥削,他更加靠拢被剥削阶级,张飞所谋生的手段可以看作是资产阶级产生之前的一种社会发展形态,他更多的是与被压迫的农民阶级等被剥削阶级采取物物交换或金钱与物品的交换的方式来赚取利益。
最后,桃园三结义的核心人物刘备的阶级性则显得与关羽这样的高危破产阶层群以及张飞这样的地主阶级的边缘人物互有异同。
对于刘备的阶级性,我们从他用以谋生的手段(职业)和门第(东汉时期注重个人的家族背景,根据个人的言行产生一种“清议”选拔官员的方式)可以基本确定他现在所处的阶级。
一、刘备从事的职业是“贩履织席”,这在小说《三国演义》和正史《三国志》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并且书中并没有记载刘备用以其他谋生的手段,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定他属于小资产阶级。
二、从刘备的家族背景我们却看出与他小资产阶级性完全相反的主流阶级形式的存在。《三国演义》中写道:“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刘备首先是皇族后裔,其次他的爷爷刘雄曾经担任东郡范令(相当于现在县级市的市长。东汉时期,小县的长官称为长,大县的长官称为令。)。从当时注重家族门第的主流观点来看,刘备的身份显示的阶级性是当时社会的统治阶级地主阶级,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甚至比他职业更能显示其内在的阶级性(通过之后刘备称王称帝可以看出)但是,刘备目前所能代表的阶级性却只能是被剥削阶级,带有小资产阶级性质的贩履织席。他的身份在目前看来是不能不能解释他目前的阶级情况,更多的他只能算作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边缘阶级,这一点与张飞相似。
刘备、关羽、张飞这样的三位“非主流阶级”,或者刘、张二人两位主流阶级的边缘人物与关羽这位高危破产阶层群成员走到了一起,开始了建功立业的过程,这当中更加充分的揭示了当时东汉后期地主阶级等主流阶级自身的矛盾日益增大,而那些“非主流阶级”则更多的出现在历史舞台中。
二、桃园刘关张有限公司
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的起家资本的组成成分凸现东汉末期“非主流阶级”的日益壮大,预示着新一代的“非主流阶级”将有可能替代当时的统治阶级成为新的统治阶级。刘关张起家的资本靠的是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这两位中层资产阶级的投资(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这两位人定义为中层资产阶级,而并非小资产阶级,则是从他们的资本和运营方式看出的,首先他们赀累千金,其次贩马周旋于涿郡。他们拥有固定资本,而且从事的经营具有地区流动性的特征。中层资产阶级的解释是那些拥有固定继承财产或收入的人,他们比起上层资产阶级较不富有。而张世平、苏双通过固定的贩马交易,获得较大的利益。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中山大商这四个字的描写中看出)。
桃园三结义的过程,我们不能单纯的看作是刘关张三人结义的行为。如果桃园三结义标志着成立了“桃园刘关张有限公司”,那么除了刘关张这三位总经理以外,还有张世平、苏双这两位投资人,而公司的职员则是“涿郡乡勇”这一批以被剥削阶级为主的社会成员。而公司的合作伙伴是刘关张成立公司后通过交换物品等行为使得当地一些行业发展(如刘关张造兵器,则带动了当地锻造业(铁匠铺)的发展。于是我们绘制出如下表格:
公司名 |
桃园刘关张有限公司 |
董事长 |
刘备 |
董事会成员 |
刘备、张世平、苏双、张飞 |
总经理 |
刘备(兼)、张飞、关羽 |
公司职员 |
涿郡乡勇 |
首先,公司的董事长是刘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刘备是刘关张三人团的核心成员,虽然主要依靠张、苏二人的资助成立桃园刘关张有限公司,但张世平、苏双二人无意担任董事长,而是将这笔资金当作赠予的方式帮助刘备建立公司。
其次,看到董事会成员的名单,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关羽不能算作董事会成员,笔者的理由如下:
第一,关羽没有资本,他不光没有资金这样的硬资本,而且比如名声这样的软资本也没有,相反他逃犯的身份反而容易让公司的名声变差。
第二,关羽能力此时并没有体现,公司刚刚成立,关羽并没有展示出自己的能力给公司带来实质性的利益(比如涿郡乡勇听闻关羽的名声加入公司等),那么他并不能获得公司的股份,所以他也不能算作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而刘备靠着自己皇族后裔的身份、社会名声的软资本以及公司创始人的核心地位无疑占了公司股份的大部分,而张世平、苏双他们或许可以另算作一个风险投资公司,他们将他们的资金投资给刘备,从而获得一定的利益(诸如得到慧眼识人之类的好名声(东汉特别注重个人名声),或者公司壮大后通过股份获得相应的分红)。而张飞自己颇有庄田,自然对于公司的建立也投入了一定的个人资产进去(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显然并没有张、苏二人投资的多)。所以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便是以上四人。
至于公司的实际管理者,便是刘关张三人了,因为刘备虽然作为董事长,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刚刚成立的小公司来说,他还不能显示出领导的派头,必须同公司的骨干成员一起战斗,共同发展公司,所以他自兼总经理,其他张飞、关羽二人作为他的左右手,当之无愧也能成为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而公司的职员则是通过资金招募的一些涿郡本地的社会份子、一部分的农民以及小资产阶级者这样的“非主流阶级”。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桃园刘关张有限公司”的结构成分基本都是一些“非主流阶级”,除了皇族后裔、官僚后人的刘备和颇有庄田的张飞勉强算作“伪主流阶级”,其他诸如张世平、苏双两位实际帮助公司成立的投资人都属于资产阶级。而关羽和公司职员都是一些社会分子、无业游民或者一些贫农、雇农甚至于一些小资产者,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仍然接近于无产阶级。因此,“桃园刘关张有限公司”是以资产阶级的资金为资本,“伪主流阶级”为核心运营团体,无产阶级占劳动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公司。
三、罗贯中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罗贯中是明朝人,当时的社会以八股文章为正统文学,而罗贯中谋生的职业——小说家,在当时可以说是旁门歪道。但是罗贯中敏锐的商机意识使其成为了一位成功的商人。
首先,罗贯中看准了他的作品的主要读者是那些市井小民,那些屡试不第的落魄书生,而这些人在明朝都是被剥削阶级、“非主流阶级”,与地主阶级等剥削阶级是站在对立面的。作为一位靠写书谋生的“商人”,写出的作品当然要符合大部分读者的胃口,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的作品滞销。那么,《三国演义》中“扬刘”的主线则显得合理了,夸大这些“非主流阶级”的作用,是非常符合《三国演义》读者的心理需求。罗贯中正是抓住了这点,于是在自己的成名作《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就描写到东汉的“非主流阶级”,这当中既有犯罪分子,也有小资产者、破落贵族。因此,更加符合当时罗贯中读者们乃至后来读者们的胃口,于是,《三国演义》畅销几百年,经久不衰。
其次,罗贯中成功的将《三国演义》打造成为一部合法的“邪书”,他用大量的笔墨描写那些符合他读者胃口的内容,但是又不能得罪明朝的统治阶级。于是,他又运用大量的诸如“天命”、“正统”之类的描写暗示统治阶级剥削的合法性、正义性。于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对于他的书籍则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乃至于后来清朝兴起的文字狱也没有阻碍他的《三国演义》的畅销。
最后,罗贯中拥有的商人的敏锐性注定了他的成功,明朝之前,早就开始流传大量的关于三国的事迹、传说,他们通常以评书、戏剧等方式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但是在罗贯中之前却没有一个人能将这些传说、戏剧乃至历史总结在一起。罗贯中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花了很长时间进行这一项工作。不过最后,他的付出得到了一百倍乃至一千倍的回报。
罗贯中作为一位进行风险投资的商人,很显然这次投资是成功的。他本人也随着《三国演义》的流传而成为一位流芳千古的文学巨匠,这样的回报是中国无数主流阶级想得到的却费尽心机不能得到的。
高危破产阶层群:具有社会危害性,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是受剥削阶级压迫较少,不通过正常的生产生活方式维持生存的人群(该阶层群易产生于动荡的社会背景)。
伪主流阶级:符合当时社会主流阶级的一些特征,但是却保持相当的当时社会的非主流阶级的一些特征的阶级。
非主流阶级:当时社会主流的阶级的边缘阶级以及当时社会的被剥削已经与主流阶级差异性很大的阶级。
参考资料:
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2、晋·陈寿《三国志》
3、[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2009年11月8日上午初稿完成。
2009年11月8日20时10分第一次修改稿完成。
2009年11月9日6时第一次校检完毕。
作者:陈创
时间:2009年11月8日
类别:历史
关键字:主流阶级,非主流阶级,伪主流阶级,高危破产阶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