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史上最烂的皇帝

(2010-03-22 05:50:24)
标签:

陈鲁迅

陈创

袁术

皇帝

玉玺

文化

新浪文化博客首页人文视野栏目荐

中国历史上最烂的皇帝
◎陈鲁迅

 

中国历史上最烂的皇帝

 

东汉末年,正当群雄争霸之时。“四世五公”的袁氏嫡子袁术却在此时冒天下之大不韪,当了出头的鸟儿,赶早的想过一把“皇帝瘾”。

李傕、郭汜进入长安的时候,为得到袁术对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认可,以朝廷的名义任命袁术为左将军,加封阳翟侯,授给符节。派遣太傅马日借巡视之机将官印和符节授予给袁术。当袁术得到马日带来的符节和官印后,就将马日扣押了。

而此时已经算是位极人臣的袁术,已经按捺不住汉朝皇帝轮番被董卓、王允,甚至于李傕、郭汜这样的宵小之辈控制,心中盘算着直接踢掉这个名义上的傀儡,凭借自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威望另外建立一个中央政府。
于是袁术便四方求助,为自己建立新政府造势。首先他写信给太尉陈球的侄子陈珪,陈珪与袁术的交情一直很深。但是,当陈珪收到袁术这封邀请还带有点儿威胁的信时(当时陈珪的儿子陈应在下邳),立即大义凛然的驳斥了袁术的意欲另立政府的行为,再次声明了自己忠于大汉朝的决心,并且劝袁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过,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的袁术显然不会为自己老友的一番话而回头。便思索着另辟蹊径来达到建立新政府的目的。

而当时河内人张炯写过一本算命书,里面写道:代汉者,当涂高。于是袁术便顺势用了这段符兆来告诉世人自己代号自立是理所当然的。据裴注引《典略》的记载:袁术认为袁氏出自陈氏,而陈氏又是舜帝的后代。汉朝主火德,而舜主土德。袁氏号称舜的后代,根据所谓的五德终始学,他便成了代汉的真命天子。

但是,袁术的这段“忽悠”并不足以让人相信,当袁术第一次向部下提出称帝的时候,部下都不敢讲话,唯有主簿阎象据经引典据理力争,指出袁术万万不可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不过袁术已经不可能回头了,利用那段忽悠人的符兆,僭越称帝。将九江太守封为淮南尹,设置公卿,在南北祭祀天地。

中国历史上最烂的皇帝

 

不过失去人心的称帝,其结果必然是悲惨的。当袁术最强悍的下属孙策听说袁术僭越称帝后,随即写了封绝交信,表示对东汉王朝的忠心。而据裴注的介绍,当时袁术意欲让劫持来的东汉大臣徐璆担任上公之位徐璆宁死不屈,袁术也不敢强行逼迫他。

足见,当时袁术称帝的时候,甚至连设置三公九卿百官的人员都找不齐,只能找些流氓混混、溜须拍马之辈充百官,于是想凭借自己坐拥江淮之间,经营自己的小朝廷。

可惜,刚刚称帝的袁术,愈发的荒淫奢侈。后宫数百人都穿着绫罗绸缎,美食更是享用不尽。而自己的士兵、官吏却是食不果腹。不久,袁术地盘上的资产被挥霍一空,江淮各地民不聊生,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袁术周边的诸侯、割据势力纷纷想将袁术打败,以获得讨伐叛逆的大功。首先袁术被吕布打败,后来又被曹操重创。已经无法坐稳朝廷的袁术只得投靠在紧急的部下雷蒲、陈兰。而雷蒲、陈兰唯恐袁术这个烫手的山芋害了自己,不肯收留袁术,只让袁术在那里暂住几日,袁术惶恐忧虑不知所措,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自认为高明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帝号传给袁绍,以求能苟延残喘。不过,当袁术听说曹操派朱灵、路招和刘备埋伏在下邳到青州的路上,吓得调转马头,逃回寿春。

当袁术走到离寿春八十里的江亭时,大病不起。当时是盛夏,袁术想吃蜂蜜,可是全军上下只有麦屑三十斛。袁术坐在床上,叹息了很久,大叫道:“袁术至于此乎?”(裴注引《吴书》),吐血三斗而亡。

或许袁术至死也不能明白,自己究竟会落得如此的地步。作为堂堂豪门望族的嫡子,凭借家族的资历在官场上混的水生风起,最终位极人臣。可是,就是因为自己走了不该走的一步,以至于落入万劫不复的地步,成为了天下人的笑柄。

不过对于袁术的失败,我们也不会感到有任何的诧异。称帝后的袁术,没见得有任何的文治武功,不过却在一项形式上做了重大的创新,秦始皇当时专称“朕”,或许袁术也想作为千古一帝,便改“朕”为“仲家”。不过,他既没有成为“朕”,也没有成为“仲家”,最终成了彻头彻尾的“孤魂野鬼”。

2010年3月22日

中国历史上最烂的皇帝

声明:本博中的文章诗词均为陈鲁迅(陈创)原创作品。未经本人许可,谢绝媒体转载,网站及个人转帖请注明出处。如需用稿联系Email:sunchenchuang@sina.comQQ:731553391,非诚勿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