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有“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之说。一个“难”字告诉我们是“需要”的意思。此谚语据说出自山东,但对北方大部分乃至东北都有意义。
清明从字面上理解是又清又明的意思,谷雨从字面上理解是播种五谷下雨的意思。不过这只是人们的期盼而已,事实上正好相反。
清明时节,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多雨的季节。为什么会这样,说法很多,但比较科学的说法是:冬去春来的时候,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清明前后,冷暖空气经常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这种说法符合中国北方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实际。“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的诗句反映了这一特点。
清明时节为什么需要晴呢?主要是这个季节还不需要水。即使在中原地区,由于冬雪刚刚融化,土壤中含有比较充足的水分。而在东北地区,正是桃花水季节,大地也不需要水。所以无论是中原还是东北此时更需要的是太阳。中原的冬小麦返青过后急需阳光照射,地温增加。而在东北,广大黑土地地下冻土未化,雪水附在土壤表层。为了迎接春播,需要阳光把土下冻层捂化,地温增加,地表干爽。所以这个季节急需好天气。
谷雨季节为什么需要雨呢?主要是这个季节缺雨,而又需要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处在暮春时节的谷雨,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冷空气大举南侵的情况比较少了,但影响北方的冷空气活动并不消停。此时气温毕竟要比清明时节高得多,土壤干燥、疏松;空气层不稳定,上层风动量下传,锋面气旋活跃,共同引发的大风、沙尘天气比较常见。而谷雨前后正是中原地区冬小麦拔节长高的时候,急需水分。对于东北来说,正是播种的好时候,下雨有利于墒情,而谷雨的雨水十分稀少,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现在在中原,谷雨季节是很少见到雨的,这是因为地上植被被破坏严重,水土保持不好,所以只能采地下水浇灌田地。但地下水位越来越低,有的地方已接近枯竭。看来采用地下水灌田是个“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做法。好在东北地区植被保护较好,谷雨季节也能得到老天的庇护,隔三差五能下场雨,因而有旱涝保收之说。不过东北西部情况很差。由于地上树木减少,草场退化,春天风大干旱,常常给播种造成困难。
“靠天吃饭”似乎有点惰性,不过从更长远的利益看,这也是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人类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顺其自然,靠天吃饭,才是长久生存的正确之道。
“谷雨难得雨。”长白山区真的迎来好雨了。这几天都有雨,滋润得桃红柳绿,春耕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也预示着一个好年景。
2017、5、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