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为什么偏爱杏花?

标签:
杏花诗人南国春意春天 |
分类: 一知半解 |
风、花、雪、月,本是古今诗人喜欢吟咏之物,花尤为之。中国人喜欢花,大都赋予了花精神寄托。“梅花傲骨”,“菊花高洁”,“荷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兰花隐逸超脱”。这些都是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花,也是常被吟咏的花,诗人热心歌咏,这是很好理解的。然而我发现,诗人对杏花却也情有独钟,名句颇多。本人不才,常常揣摩之,并以自己的经历去理解并予以诠释。
杏花是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花了,它没有什么象征。如果真有象征的话那他只能象征质朴中的美丽,美丽中的质朴。它像杨柳一样随遇而安也令人亲近。
杏树生长在大江南北,不择条件。在北国,杏花是开在春天最早的花。在黄河以北,春天在山野之间最早看到的花就是杏花。它们开放时,还没有绿色陪伴,所以山披上,山坳里,那一簇簇粉白色的杏花格外耀眼。这让渴望春天的人们如同沙漠里见到了绿洲一样的兴奋。
五台山,是一个人们很向往的地方,但到过五台山的人也都会为那里的荒山秃岭而遗憾。不过,如果你是春天去,看到那秃岭上的一簇簇杏花,像夜空中绽放的礼花,像灰黄色的地毯上点缀的粉色的花,你会倏然心动,那是一种野性的美,那是一种粗犷中带有的柔性的美。
吉林西部的八百里瀚海,盐碱地片片,沙丘无数,那是最灰暗的色彩。但是当你春天走进去,看到那一簇簇低矮的杏花盛开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大自然造就的最美丽的图画,那灰暗的盐碱地和沙丘,也成了最和谐的衬景。
我终于明白了,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为什么那么令人神往,那是一种意境美,是人们饱受了寒冷的冬天之后所见到的春意的惊喜。
北国爱杏花,江南也同样,因为杏花同样带给南国人惊喜。我不是南国人,但我体味过南国人的感受。那一年我在清明时节去黄山。蒙蒙细雨中我在旅途中行进,虽然车窗外都是绿色,但总觉得缺点什么,看长了,视觉疲劳,想要睡觉。突然,在沿途的山坡上,在一片绿树丛中,看到了一簇、进而是几簇几十簇粉白色的杏花在雾气中忽隐忽现,让那单调的绿色顿时鲜活起来,顿时诗意起来。我眼睛为之一亮,困意皆无
。
我终于明白了,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境为什么那样令人心动。杏花原来也是南国人春天的希冀。是的,南国不缺花,但杏花是一种意境,是“杏花春雨”的主要元素;杏花也是一种承递,承递着梅花之后的春意。“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读了唐代诗人罗隐的这诗句你就懂得了杏花的承递作用。
至于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什么不说“一支桃花出墙来”;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什么不说“紫藤枝头春意闹”。我想这除了诗人情有独钟外,也说明了杏花的独特魅力。
http://s11/mw690/001O3gH6zy6S4N9861Aaa&690
http://s14/mw690/001O3gH6zy6S4N9b39X8d&690
http://s10/mw690/001O3gH6zy6S4N9gqald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