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为啥中秋更相思

标签:
文化中秋节中秋佳节节日文人 |
分类: 一知半解 |
中秋佳节倍思亲,我想有如下原因:
首先是中秋佳节思亲与明月有关。中秋佳节,秋高气爽,明月更加亮丽。而圆圆的月亮更能勾起人们的思念之情。中国的其它节日,大都没有明月,也各有各的内涵。春节(大年)那是中国最火爆的节日,但这个节日重在团聚而不是思念。春节大都团聚了,团聚了也就不存在思念了。清明节是祭扫的节日,如果说有思念的话那是阴阳两界的思念。端午节那是庆祝播种的节日,如果说也有思念的话那是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思念和祭奠。
这么说,有人会提出疑问:“那么元宵节的月亮就不圆么?”
元宵节的月亮也圆,但元宵节被人赋予了另外的内涵,那是观灯赏月的节日,也是传统的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美好的诗句就是写男女相约的。更深层的意思是元宵节紧挨着春节,人们大都在团聚中。你看男女能相约毕竟还是离得不远吗?而中秋节则不然。在农耕社会里,种田人是不大可能远离他乡,但文人骚客多在外地游弋。现代社会,军人、民工也多在外地。一首《十五的月亮》表达了这种思念之情。
其次应看到,中秋佳节思亲也是被文人墨客炒起来的。“江山有待文人捧。”其实佳节也靠文人炒啊。中秋佳节思念亲人,这无疑是文人炒起来的。我前面说过,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最广大的农民中秋节正在收获呢,男耕女织,很少在这个时候分离,即使有人戍边在外或被关在监狱里,有这种思念之情也写不出来。而文人骚客此时节在外的可能很多。
一是做官的文人在他乡任职,如白居易、苏轼等。“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白居易的诗就表达了这种心情。还有寄情山水的文人,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等。“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的这首诗就有代表性。 还有戍边的文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建等人。这些人在中秋时节,远离他乡,看到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又把这种心情付诸笔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的这首诗就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好诗流传千古,中秋佳节思亲就这样被炒来起来了。
再者也应看到,中秋佳节思亲得到了历朝官府的认可。中秋节之所以成为节日,与民间情绪有关,更与历代朝廷的规定认可有关。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清乾隆皇帝就成灾中秋节在宫廷举行过“百叟宴”。现在,国家也明文规定中秋节这一天为法定节假日。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那就是秋天是个肃杀的季节。这这个“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时节,人们的情绪容易低落。此时再看到皎皎明月,就加重了思乡之情。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此词就表达了这种情感。再看柳永这首词:“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作者睹物思情,悱恻婉转,不仅作者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也让读者潸然泪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14、中秋节
http://s12/mw690/001O3gH6zy6LQBSxDV9ab&690
http://s8/mw690/001O3gH6zy6LQBSzGd1f7&690
http://s12/mw690/001O3gH6zy6LQBSLWf95b&690
http://s1/mw690/001O3gH6zy6LQBSIA1ic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