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长城——柳条边

标签:
文化柳条边威远堡边门柳条 |
分类: 一知半解 |
“柳条边”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清廷为维护“祖宗肇迹兴亡”之作,防止满族汉化,保持国语骑射之风而修筑的标示禁区的绿色篱笆。全柳边长2600里,设边门20座、边台168座,数百水口(柳边横跨江河处称水口),如巨龙盘踞在东北大地,被称为关东绿色长城。
“柳条边”顾名思义。那是一条插种柳条成林的土坝。土坝高一米,宽一米。整个士堤的外侧挖一口宽8尺,底宽5尺,深8尺,其横断面为倒梯形的壕沟,壕沟与土堤并行。土堤上每隔5尺插一根4寸粗6尺高的柳条,各柳条用绳连结成篱笆状,称之为“插柳结绳”。柳条成活成柳树,于是就成为由柳树遮挡的边墙,实际是一条戒备森严的封禁界限(隔离墙)。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封禁政策本身在其制定之初就已注定它的失败,其中除民间偷越、官吏渎职腐败等因素外,就是乾隆帝本人也不得不在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冲突中,不断地作出妥协,甚至有时不得不开禁。这种妥协,再加之流弊,终致流民问题成尾大不掉之势。而移旗屯田却也因八旗人丁日沉靡风等原因,多告失败。到清光绪年间,柳条边名存实亡。边上的柳树多被砍伐,在边墙外人口日益增多。清政府为便于管理就设立了官府管辖边民。通化府就是在光绪年间设立的。“通化”这一地名的本身就体现了封禁政策的无奈,而只能对禁外的老百姓进行“教化”了。
时过境迁,今天柳条边已只能剩下点蛛丝马迹,但当初许多地名还保留着。文化还保留着;许多老人一提“边里边外”都知道怎么回事;老边饺子已经是著名的品牌;“东边道”铁路也与这有关;如今的“旺清门”“英格门”等地方,就是柳条边的“边门”所在地。
http://s11/mw690/001O3gH6zy6KIfbklom6a&690
http://s9/mw690/001O3gH6zy6KIfbr4rCb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