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良药未必都苦口

(2012-10-07 08:33:19)
标签:

中国

宋体

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苦口利于病

教育目的

分类: 一知半解

   近日在电视中看到国内治疗小儿癫痫病的先进方法:患者不用打针,不用吃药,只需在网上坚持做一种特定的游戏,病便可一点点治愈。真为科技的进步赞叹,也为今天的孩子庆幸。

有病不吃苦药,是我儿时的梦想。当年吃药时那苦在嘴里、难受在嗓子里、恶心在胃里、几乎要吐出来的滋味自今想起来还“不寒而栗”。现在好了,小孩吃的药多是糖衣的,孩子吃药如吃糖,什么痛苦感都没有。看来人是越来越精明了。

看到、想到这些,我自然想到那句“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古训。看来有些古训也应该与时俱进了。有病吃药,治病是目的,何必一定要吃苦药,如果甜药可治病,岂不更好吗?

由此我也自然想到“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这常常是老师用来严厉比评甚至挖苦学生的理论依据。其实,这个依据也未见得站住脚。

中国的语言要比医药丰富得多。教育学生,难道就必须用“逆耳”之言吗?我看不是。好的教育者,用“顺耳”之言,同样达到教育的目的,而效果要更好一些。

我曾在听课中遇到这样的场面: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发现有个学生溜号。这位老师并没有马上严厉批评,而是借提问之机把这个学生叫起来,和蔼地问到:“我刚才讲的课是否有欠妥之处?”这个学生回答说:“老师我没注意听。”这位老师接着和蔼地说:“那我可能讲的不够生动,我一定努力。”这个学生坐下后十分认真地听完了后半节课。我想这位老师如果用“上课为什么不注意听讲”,“不想听课就出去”之类的“逆耳忠言”教训学生,这个学生不仅后半堂课听不好,而且可能伤了自尊,从此再也不愿学这一科。其实这样的例子是常见的。

教育人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门艺术。同样能达到教育目的,能“顺耳”说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去说。况且病人和学生还不一样,苦药再苦也是苦在嘴里,但“逆耳”之言恐怕就要“苦”在心里。其产生的后果往往与教育者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我们既提倡对学生负责,更要提倡讲究教育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更可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也注意到,许多学校已经认识到教育艺术性的作用,特制定了教师“忌语”。这是很好的。但制定教师“忌语”不如制定教师“提倡语”。让其“怎样去做”而不是“不许怎样做”。我想这对老师也是“顺耳”之良言。同时又是“防患于未然”之举。

治病需要良药,但良药未必都苦口;

教育人离不开“忠言”,但忠言“顺耳”效果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光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