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庙里吃斋饭

(2012-02-29 11:36:22)
标签:

吕蒙正

斋堂

斋饭

宋体

斋房

分类: 一片冰心

     到吉林磨盘山“万德寺”游览,除了观光,还有一个意图,那就是尝尝斋饭,深入了解僧人的生活,所以坐在车上竟想些与斋饭有关的事情。当然也免不了想起那个“宋代宰相吕蒙正要斋饭遇尴尬”的故事:

据说吕蒙正为官前就在一座寺庙的附近的寒窑里苦读,每天听到庙里吃斋饭的钟声一响,便进庙讨口斋饭。久而久之,庙里的僧人很反感,于是相约饭后敲钟,结果吕蒙正多次进去人家都吃完了饭。一日他进庙后仍然遭遇此尴尬,便愤然拿起饭堂桌边的一支毛笔,在墙上写道:“十度投斋九度空,恼恨僧人饭后钟。”写到这时,毛笔的墨水没了,他仰天长叹拂袖离去。二十年后,吕蒙正做了宰相又回到庙里。庙里的僧人听到消息诚惶诚恐地把他写的半首诗用轻纱蒙上,并献殷勤地说:“大人当年写的诗我们一直保护着。”吕蒙正听了哈哈大笑说,我只写了一半,今天要续写。僧人献上毛笔,吕蒙正挥笔续写到:“二十年来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

车到庙前,已是中午十二点多钟。我想我们不会遇到吕蒙正的尴尬吧。还好,走进寺庙,正好斋饭还没撤。我们跟着常来的朋友急急忙忙向斋房走去。

“万德寺”有上百女僧。平日还有俗家弟子前来修身,听说斋堂是很大的。走进斋房,果不其言,比想象的还要大。里面可以容纳一二百人吃饭。这里常有信佛的俗人来此吃斋敬佛,斋饭五元钱一位,便宜得很。斋堂里没有我们俗家饭店的桌椅,一进门有个过道,过道两旁是几十排长条桌,那桌一律是长十几米宽一尺来宽,而长条凳也只有半尺宽。条桌刷着红油漆,条凳是木头本色。饭堂的立柱上贴有白纸条,上写着“禁语”二字。屋里不时飘来燃香的味道。有几十位身着僧服的僧女并排坐在几条长桌上吃斋饭,每人手里端着饭碗,面前一个盛菜的小碗,木然地,默默地咀嚼着。屋里很静,静得有点可怕。我们被安排在坐满女僧的前一排。大家鱼贯地走进去,悄悄地坐好。

不一会儿,一位女僧给每人面前放上一个饭碗一个菜碗和一双筷著。接下来她又端着饭盆给每人舀饭。那米饭和俗家吃得没什么两样。她小声告诉大家“能吃多少要多少不能剩下”。再接下来就是添菜。这菜也是一样一样地上,但都添到了一个小碗中,也被告知“吃多少要多少”。先上来的是黑乎乎的土豆,接下来又添了黄色的蘑菇和褐色的菜丝,大约添了四次,都混在一起粘粘糊糊的。

我看着大家动筷了也端起饭碗,先扒拉一口饭咽下,接着去夹一口菜放到嘴里,只咀嚼几下,就觉得不是味道,和当年吃的“忆苦饭”差不多,下咽的时候有点恶心。也许平时大鱼大肉吃惯了,这清汤寡水的菜,不好下咽。于是我把饭吃了就撂了筷。那位服务的女僧看出我要把菜剩下来,忙走过来小声告诉我:“不要剩的。”我看看其他朋友,也都在禁鼻子,但还在坚持下咽着。无奈我又夹一大口菜猛的填到嘴里,想不咀嚼咽下去,但下咽到嗓子眼就要吐出来。见那女僧人走过来,很不好意思,只得咬咬牙,猛劲咽下去。岂知那菜到了胃里,立刻上返,差点没呕出来。我实在吃不下去了,看着旁边的朋友说:“帮帮忙吧,我实在不行了。”好在那位朋友常来吃斋饭,开始要的也少,就勉强把我剩那些也吃了。

从斋房出来,大家默默无语,也许都在品味着斋饭的味道吧。而我又想到了那个吕蒙正。当年他讨斋饭不成,一定是上街乞讨维持生计,坚持读书,最后功成名就。他真是一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人啊。当然,这顿斋饭也让多了一层对僧人的钦佩。在人们都在尽情享乐的当下,她们每天吃这种饭菜,没有虔诚的信仰,是绝对做不到的。

                                   2012229

在网上插到当年吕蒙正题诗的庙宇的情景雕刻,把它发在这里:

 我在庙里吃斋饭
(这是愤怒题诗石刻)
我在庙里吃斋饭
(这是二十年后续写诗的石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深山藏古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