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日本日经指数大跌7.32%,跌破15000至14483.98点,创下2011年3月日本地震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恐惧在市场中蔓延。正是因为日经指数的狂泻,拖累了A股指数上涨的势头。专家们分析,日经225指数大跌是受汇丰中国公布的中国5月PMI预值降至49.6,美联储可能退出量化宽松等影响。
但笔者认为,日经股指大跌既不可能是中国PMI下降所致,也不是美联储暗示要退出量化宽松所为。因为,中国PMI指数的下降,没把中国投资者吓熊,就更不可能把日本股市打成暴跌。同样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虽然已是确定的市场共识,但伯南克并没有给出具体时间表,所以日经指数的暴跌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无关。而日经225指数的下跌极有可能是宣告“安倍经济学”的失败,日本经济还是走不出“失落的”第三个十年。
纵观“安倍经济学”有三大核心要素:一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跟随美欧实施的量化宽松,人为制造通胀预期来引导国民消费需求;二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说白了就是大规模政府公共投资;三是引导并剌激民间投资为中心的产业成长战略。但是安倍政策实施了这些政策之后,市场投资者发现效果低于预期,且弊远大于利。正是安倍的宽松货币政策,使日经指数仅用了半年时间,从1万点迅速攀升至16000点的高位。所以对经济的前景的悲观预期,才使日经指数创下了较大跌幅。我们来逐条分析这些政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其一,自从安倍内阁实施了货币量化宽松之后,在美国的默许之下,日元的确出现了大幅贬值,但日元贬值对出口的剌激效果并不明显。安倍在实施量化宽松之前,汇率水平维持在1美元兑80日元左右,如今不到半年时间,已经贬值到102日元。如此短的时间内,高达25%的贬值幅度,不可谓不大。但除了美国官员外,就连日本学者也在警告日元继续贬值,将对日本经济产生极其巨大的负面作用。
事实也是如此。日本4月份贸易逆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这说明了日本是个原材料、能源等进口大国,虽然日元贬值能够提升些许日元出口的竞争力,但是由于日元短时间的快速贬值,造成日本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远远超出了其对出口部门的提振作用。由此看来,短时间的快速贬值,目前已经呈现弊大于利的不良后果。本来安倍认为,前几年随着日元的快速升值,造成汽车、电子等日本传统强势产业的出口大受影响。他想通过日元贬值的途径来提振这些产业。但现在看来,“快速”贬值已使日本经济备感压力。
其二,本来安倍晋三想通过人为制造通胀预期,引导国民加大消费力度,最好透支消费,但这无异于“与虎谋皮”:一、日本是个老龄化社会,大量的社会财富集中于中老年阶层手中,且亚洲民众与欧洲人不同,较为喜欢储蓄,而不是消费。如果日本国内的CPI出现恶化,购买力将出现折贬,反而会影响民众的消费欲望,反而对提振经济起负面作用。二、这几个月日本CPI没有转正。就算是CPI转正,但是若随安倍这样的货币“放纵”,很可能会引爆日本国内物价的通胀水平,最终导致失控的严重后果。
其三,安倍企图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进行大规模的公共投资。今年初,日本出台了总额为13.1万亿日元的追加预算案,而明年的紧急经济对策预算也高达20万亿日元。但这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日本的债务GDP比已经超过200%,为世界最高,很难想象如此的债务规模,安倍的公共投资高增长如何得以维持?况且还是在经济增长乏力、财源紧缺的当口。一季度,公共投资增长仅为去年同期的0.8%。可见,安倍内阁希望通过大规模政府公共投资提振日益低迷的日本经济的想法,很可能会是一厢情愿。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靠政府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经济注定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是负面作用极大的行为。
其四,安倍认为,通过激发民间投资,实现产业快速成长。不过,“安倍经济学”执行这几个月,似乎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短期能出效果,而非志在长久。对于振兴产业层面,则无可圈可点的务实之举。况且,日本曾经领先世界的优势产业,目前多数面临与新技术竞争的尴尬局面。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日本一度领先,但最近这两年,没有多少特别实质性的领先优势。寄希望于安倍来实现日本产业水平的再造,以高水平的实体经济的恢复带领日本走出经济低迷阴影,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短期难以发挥出实质性的效果。
日经225指数这几日出现大跌,除了日本股市本来就有泡沫之外,也折射出市场投资者对日本经济前景的悲观。其实无论安倍内阁启动极度量化宽松的政策、剌激民间投资也好,通过财政政策扩张也罢,均都不能解决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当前日本经济之所以长期低迷不振的原因有二:一、日本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使得日本国内消费难以启动。二、日本制造业都移至海外,仅留少数高端制造,民间投资本土的制造业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制造业对经济的推动力不明显。而安倍却在量化宽松和财政扩张方面狠下猛药,当然对经济提振效果适得其反,投资者出于对日本经济的担心从而做空日本股市也在情理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