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工作室内发生一起恶性伤人事件,一名患者用水果刀追砍医护人员,致一死三伤。死者王浩与杀人者并无直接医患关系。腾讯网转载此事件新闻报道后面,竟然有4018人次在网站设置的“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选择了“高兴”。记者统计发现,4018人次占到了所有6161投票人次的65%。3月2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要求卫生部办公厅向黑龙江省卫生厅了解情况,要求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
一个未满18岁的患者,仅仅是因为一次简单的诊断,就手持利刃,在本是救死扶伤的医院中连砍带杀,最终导致一死三伤的恶性案件。如果把此事件定性为医患矛盾,似乎不妥,因为这名年仅27岁的死者,并不是这位患者的主治医生,甚至连患者都不认识,而且死者再过几个月,就要奔赴香港攻读博士学位。我们在为逝者扼腕叹息的同时却发现,据然有近三分之二的网友对此事件表示高兴,这就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了。笔者认为,本起“杀医血案”实在有很多让我们深思的地方。
首先,为啥会有这么多网友在对“杀医血案”的投票中选择了“高兴”?足见网友对医生和医护人员早已心怀不满。其实这也难怪,对一般人而言如果长期超负荷工作,情绪难免出现波动,但对于医生和护士而言,则应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耐心、负责的对待每一位患者。但是就本案来看,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反思的是:患者前来求医,医护人员在要求他去另外的医院治疗肺结核的时候,是否向患者做了清楚的解释?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显然没有,所以说医院和医护人员也应该承担部分责任的。要知道,医生除了解除患者的病痛的同时,也要给患者的精神上的关爱和治疗方面的沟通。
其次,未满18岁就冲动行凶,既跟凶手偏狭、狠毒的个性有关,也跟其心智不成熟、应变能力不强有关。在这个压力大、节奏快、竞争激烈的时代里,家长们似乎都有很多工作要去做,很多孩子都是在物质供给充足而精神关爱不足的环境下长大,过分自我的个性导致与人沟通的能力欠缺,事事有人代劳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戾气无从宣泄导致抗压能力不足,他们往往会受到一点点剌激便头脑发热,不能正确的判断事态,把问题想得过严重,从而反应过激。从药家鑫撞人之后的拔刀相向,到安徽90后少年求爱未成的泼硫酸行为,再到哈尔滨年轻患者疯狂杀医,都不难看出,很多年轻人心理不健全,遇到突发情况易冲动,往往被邪恶的念头控制,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
最后,这几年医患矛盾骤增,病人总是对某些医生的“金钱第一,治病第二”,时时心存戒心,有些医生面对患者来看病,首先问你身上带有多少钱?再根据钱的多少来治疗。这不仅说明部分医师的医德有待提高,更证明了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投资还相当不足,我认为医疗、教育、住房不能完全市场化,应该由政府来托底。而且目前“以药养医”的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本来么医生靠本事吃饭,对医护人员的工资报酬完全可以在诊费中体现,根本没有必要把医生的收入与药品挂上钩。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在医疗领域相关投入少,医院收支主要依赖药品和诊疗项目,导致医生开大处方、用高价药等现象屡禁不止,在这样的情况下,医患矛盾很难得到有效控制,中国医生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告别以药养医的时代。让医务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提高医术和减轻病患痛苦之上,我想届时中国的医患矛盾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类拟发生的医院里的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也会减少。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暴行都将受到谴责,凶手必须得到法办。医生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其工作理应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尊重。与此同时,国家应该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应该大幅增加,大刀阔斧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彻底解决“以药养医”的弊端。最后社会也应该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投以更多的关注,家长和老师应该加强生命与爱的教育,引导其尊重生命、培植爱心,并锤炼其面对挫折的抗击承受力,提升年轻一代在逆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如此,类似的悲剧才会不再重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