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二届亚布力中国企业家年会上,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称,自去年七八月开始的金融风暴,不能把所有的账都算在温州人头上。他还说,其中有一些企业家,跳楼、自杀,把命都搭上去了,这种方式虽不可取,但这恰恰是企业家的精神。陈书记还坚持认为:民间金融促进了温州经济的发展。温州人创业,一开始口袋里没几个钱,如果不是凑钱,无法创业,也不会出现那么多老板。
我认为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自去年以来,温州不少老板纷纷“跑路”,身后留下巨额债务,以及扯也扯不清的民间金融纠纷。还有一些老板干脆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跳楼自杀,来寻求解脱。如果把这种极端解决问题的方式视为老板们在捍卫信用的悲壮之举,并且该受到褒奖,那岂不是让人迷惑?
企业家跳楼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诚然,双眼一闭跳楼自杀对企业家而言的确能一了百了,但是一个对自己的亲人、对家属、对自己员工都不负责的老板,又谈何信用?试想如果企业家死了,他把后面一大堆烂摊子都丢给了社会和政府来解决,这是负责任的表现吗?如果把这类置自己员工于不顾,置几十亿元债务于不顾的企业家都能称得上是诚信可嘉,我觉得这种观点有些是非颠倒的嫌疑。
企业经营有成功,难免也会有失败,当年乔布斯创建了“苹果”,后来又被赶出了“苹果”,最终他又回来拯救了“苹果”,靠的是什么?是不服输的创新精神,是力挽狂澜的拼搏精神,是靠勇于担当的企业家精神。倘若“跑路”或“自杀”的老板决定推倒重来,说不定还能再创辉煌。但那些跳楼自杀的企业家,除了给人留下叹息之外,还能留下什么呢?
温州模式已经发展到尽头?
温州模式之所以一度扬名海内外,离不开温州人早期那种不怕苦的创业精神和大胆的创新精神,曾经一度被褒奖为哪里有中国人的地方,哪里有就温州商人的身影,从而换来了民间经济的空前大发展。但是,这种温州模式在金融危机之后就面临了发展的瓶颈,过去温州人以低成本、低附加值换来的订单的模式已经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此时温州企业家把资金投入到产业结构的转型之上,把精力投放到提高产品的内涵和创新之上,可能未来温州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会有新的突破,温州模式还会迎来新的春天。
但令人扼腕的是,近年来温州企业家并不是把精力放在了实体经济上,而是更多的沉迷于高利贷的“钱生钱”游戏,更多的投机于房地产业和大宗商品期货等金融领域,导致企业发展理念的错位,长此以往,对于温州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十分不利。这种虚拟的泡沫经济更会容易让人丧失理智,更容易让人做出极端的举动。如果把自杀美化为一种勇于担当和讲究信用的负责精神,还有可能对老板们起到一个误导的作用。
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急亟解决
从近期温州老板跳楼、跑路事件中看出,温州的高利贷为何如此兴旺?均与民营经济发展欠缺融资渠道、民间金融不够开放、银行利率长期为负有关。陈德荣书记讲的没错:民间金融促进了温州经济的发展。但是民间金融发展本身是把双刃剑,民间金融如果流向实体经济能够促进温州经济的发展,而民间金融如果流向虚拟经济,若再不受监管,那是温州经济的灾难。
温州模式发展至今企业遇到融资问题,政府首先应该打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贷渠道,并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然后把民间金融将其阳光化、合法化,并接受当地银监局的监管,唯有这样高利贷危害温州金融的毒瘤才能消散。现在看来打破银行垄断,实行利率市场化,让民营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发展实体经济已经刻不容缓。
如果说温州企业家跳楼事件让人叹息,那么我们从这个事件上发现,温州企业家目前还缺乏一种百折不挠的担当精神,温州模式发展了几十年需要求变求新,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已是燃眉之急。而我们的政府官员不要仅对企业家跳楼抱以同情之心,更要引导并解决这些企业在投资实体经济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可以肯定,温州的企业家精神绝不是以跳楼作为代名词,而是以创新、奋进、敢于担当作为最佳诠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