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救命药”频现药荒凸现监管软肋

(2011-09-14 14:25:38)
标签:

财经

http://photo20.hexun.com/p/2011/0914/454173/b_vip_5AD2512F8E01C391BE5AAF512E16D62B.jpg

      最近,一种叫“鱼精蛋白”的“独门”救命药缺货引起了社会的恐慌。9月10日下午,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告诉媒体,牵扯到药品断贷的事情应该是国家食药监管局负责,而国家食药监管局新闻办主任则出面澄清,上海第一生化突然停产“鱼精蛋白”一事,完全属于企业的市场行为,根据目前的药品注册法规,一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药品生产企业是否继续生产这一药品,没有相关约束规定。

     “鱼精蛋白”这种药用于心脏手术中采用体外循环的患者,术后必须使用鱼精蛋白,无其他药品可替代,所以说“鱼精蛋白”又是一种“孤儿药”,目前虽有三家公司拥有“鱼精蛋白”的生产批文,但其中有两家公司的产品目录里早就没有该产品的踪影,目前全国范围内生产“鱼精蛋白”的企业一度只剩下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一家。一种“独门”救命药全国只有一家企业生产,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不确定性极强,随时都会转化成现实的危险和慌乱。

      如果一种获得批文的药品生产、停产成了企业的自由,政府没有法定的长效干预机制,那么,药品生产企业势必就只会把目标放在利润上,当生产某种药品利润极低甚至无利可图之时,药企停产这种药品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们不要指望药企会从大局出发,考虑社会公众利益,这就是“鱼精蛋白”眼下困境的根源和一些物美价廉的药品频遭“降价死”的原因。

      尽管之后在相关部门协调下,另一家有生产批文的企业近日恢复“鱼精蛋白”的生产,但因其生产数量有限,仅供应北京地区,所以短期来看“鱼精蛋白”难解断炊之困。监管部门临时性的干预只是匆忙的权宜之计,而且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据分析“鱼精蛋白”虽然广受患者欢迎,而药厂不愿意生产的根本原因是——药价太低。一支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卖十几元,这一售价一直维持几十年,这期间,物价不知翻了多少倍,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经销成本等无一不暴涨,低薄利润之下,药企自然缺少生产积极性。

      对于药品价格,我国采取了行政管制政策,许多基本的常用药物,价格不仅被严格控制,而且还不断下调。价格管制意在抑制药价上涨,其初衷当然很好。不过,从近些年情况看,价格管制并不能惠及于民,而且“负面效应”越来越大,过去一些常见的特效药只要一进入药品价格管制名录中,药厂就停止生产,然后改头换面,旧瓶装新酒,再给药换个别的名称重新上市,这样就可以使药企保证一定的利润。所以靠行政手段来控制药价在中国效果不显著。

     还有,这场“救命药全国性缺货”暴露出相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重大纰漏。而这,表面上看与相关部门的责任心和敏感意识不强有关,但深层次看更源于体制上的弊端。例如,根据相关法规,一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药品生产企业是否继续生产这一药品,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规定;药品的多头管理制度极度混乱:必需的药品储备是由工信部负责,食药监管局只是负责药品生产的审批、质量安全等方面,卫生部门则负责药物的使用,如此一来,很容易导致各部门互相扯皮,这才是类似救命药断货事件频频发生的根源,我觉得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发生之前,建立一个统一的应急预警管理系统。

     药品的市场供应不仅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利益,药品的价格还关系到民生利益,所以说药品不是普通的商品,而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很多特殊商品,国家都应有法定的干预机制,所以药品生产不能一味跟着市场感觉走,卫生部、食药监等部门也应向药品生产环节伸出三只手,其一,要有预警机制,对全国药品供需密切监控,如发现某些药品尤其是重要药品生产量明显下滑,不能满足需求时,要及时发布警报信息,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其二,“独门”药、“孤儿”药停产报告机制,监管部门应专门对“独门药”、“孤儿药”生产情况进行梳理,建立档案,药企准备停产此类药品时,应提前申请,监管部门在对其进行评估后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其三,特殊药品定量生产补贴制,对一些生产利润低的常用廉价药、“独门药”监管部门应该给予财政上的补贴,并规定按期设定最低生产限量,坚持做到既维护民生,又兼顾药企的利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