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6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2次加息,尤其是现在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2010年末的18.5%,上调到目前的21.5%,上调准备金的目的就是弱化银行的资金流动性,而加息则是提高融资成本以遏制信贷的过度增长。显然决策层已经把控制通胀作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时至今日,物价非但没有被控制住,还有上涨的趋势。我国2011年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2%。难道央行的货币调控工具面对本轮通胀就失灵了吗?为什么自2010年初以来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都未能起到控制物价的作用?
货币不合理的集中使控通胀的难度增大
尽管银监会把各大商业银行的存贷比自6月1日起由原来的月末时点考核,改为日均考核,央行也几乎每个月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此压力之下,5月份的银行信贷规模骤降至5500亿元,信贷规模同比下降25%,此举虽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大型国有企业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但广大中小企业却面临了融资难的问题。这说明决策层的紧缩的货币政策的确在回笼货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股发行和限售股解禁,使货币不合理的集中在少数企业和个人手中。随着股票市场新股不断高价发行,货币从广大投资者手中向少数发行人和保荐人手中集中。发行人并不是按照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募集资金。而是利用政府的错误政策超过实际需要肆意圈钱,这一点在创业板上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海普瑞除了是发行第一高价股外,还是2010年的超募王。根据WIND数据统计,海普瑞超募50亿元称王,高出第二位中国一重20多亿;而其超募率更是达到惊人的586.29%。而这些超募所得,不是被上市公司用作投资抄作就是放在银行吃利息。
不仅如此,限售股解禁使一些自然人通过赚取差价的形势将多数人的货币快速转移到自己的手中。据胡润百富榜发布的2010年创业板富豪报告统计,在创业板一周年之际,13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共创造了92位10亿元及以上的大富豪、而资产上亿富豪更是数以百计。可以想象,当货币分散在多数人手里时,这些货币对物价没有什么影响。当货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其投资能量大增,持币人必将利用这些资金在商品市场上兴风作浪进行投机,今天炒这个,明天炒那个,掀起一股又一股涨价风潮。
尽管去年以来央行不断在努力收紧银根,收紧信贷,但是股市的融资速度却一点也没有减,去年A股市场融资总额超过1万亿,位列全世界IPO融资额度之首,这些资金大多都流向上市企业和个人,成了一个通胀紧缩时期的大漏斗。如果没有投机因素,中国的物价是不可能这样被快速抄上去的。同样是大蒜,昨日价格暴涨非因产量低,今日价格暴跌也非因产量高,纯因投机导致。同样数量的食盐,当有人囤积居奇时,价格就会出现暴涨,当恢复正常时,价格就跌下来了。
中国的贫富差距拉得过大导致通胀难控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政府愁的是商品卖不出去,消费不足,所以政府总是在喊“扩大内需”,“剌激消费”。既然商品供大于求,怎么会导致物价上涨?只能用投机来解释。而投机的原因,就是货币过于集中。从总体来看,中国的货币是极度短缺的,很多农村居民贫穷缺钱,交不起学费看不起病;很多城市居民缺钱,买不起房子,只能做房奴;很多企业缺钱,宁愿找地下钱庄借高利贷;各地方政府也缺钱,不然地方融资平台不会负债高达14万亿以上;社保基金缺钱,庞大资金缺口至今未补;建保障房缺钱,不然也不会至今只开工了30%。而有些人因钱多的花不了,天天琢磨炒什么能让钱生更多的钱。
可见,中国不是钱太多,而是钱的分配不公,不是货币总量有问题,而是货币布局有问题;不是银行贷款总量有问题,而是银行贷款去向有问题(大多流向地方政府和大型国企),试想在这种情况下,想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胀是十分可笑的。
我觉得要想控制物价,必须纠正股市中的错误政策;必须坚决打击商品市场投机炒作哄抬物价的行为;必须把全社会的货币引导到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益的地方上去。否则,光靠货币政策的收紧来控制通胀是徒劳的,也是有很大负作用的。现在问题是股市的财富向少数利益群体集中,造成了这些上市公司和个人这些人手中拥有大量财富,他们当然要寻找炒作的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