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行截流让国际商品市场惊出冷汗

(2010-11-29 15:06:42)
标签:

财经

      当中国央行为了抑制国内通胀和资产泡沫,而9天内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国际商品市场惊出一身“冷汗”。11月19日当夜,美国CBOT大豆和玉米期货主力分别重挫3.3%和3.78%,收于1201美分/蒲式耳和534美分/蒲式耳。同时CBOT豆油和豆粕12月合约也分别跳水3.85%和2.75%。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国际大宗商品也要看中国央行的脸色吗?

     近年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进口国。2010/2011年度最初的10周,中国的进口量超过美国大豆出口销售总量的60%,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对中国政策,尤其是流动性的调整非常敏感,任何威胁到中国需求的举动都会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产生剧烈的影响。当中国政府把存款准备金率调高至历史新高时,市场担忧中国货币政策由极度宽松转向稳健,从而减缓对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时,国际商品市场就立即作出了跳水的反映。

    随着中国对大豆、豆油、棉花、铁矿石、石油、钢材等商品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这令国际商品期货抄家笑弯了腰,纵观2008年的那次通胀,中国买什么什么就贵,这个潜规则一直没有变,为什么?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不在中国人手中。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被抄到140美元/桶,而中国国内油价相当于83美元/桶,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还责怪中国政府采用石油价格保护措施,助长了国内民众的石油需求量。其替台词是:由于中国人对石油的进口需求过大,才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至140美元/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大国,中国需求量的多寡,决定了大宗商品抄家的利益。

    总之,美国人一直在想方设法的不断提高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若美国农产品遇到天气无灾无难,产量丰盛时,美国政府会利用农业部报告和其操控的美元走势来确保他的出口价格平稳。如果遇到像今年那样的自然天气灾害,美国自然会通过调降农产品产量和库存来推升农产品价格,这样就符合其利益。但这次中国政府的政策突然180度的转弯,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一次加息等货币工具,又传递出了紧缩流动性,打击国内农产品囤积,减少对外需求的信号,这无疑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尤其是农产品市场,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还有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无论是伦敦市场还是芝加哥市场都以美元计价,所以无轮是铜还是石油的走势除了中国需求因素之外,随着美元指数的回升,对于国际大宗商品的向上走势市场也十分不利。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在很多国际大宗商品上没有定价权和话语权,同时中国又要大量依赖这些进口,虽然未来中国需求可能减少,但是价格长期掌控在他们之手,这也并非长久之策,因为像农产品和原料进口被人所扼,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