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家统计局否认“全通胀时代已经来临”,不过生活必须品价格的上升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民众的生活质量,使普遍人产生了恐慌的预期。10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4.4%,而PPI同比上涨5.5%,说明通胀的压力正在越来越大。最近,学术界一直在争论,农产品和货币,到底是谁引起了谁?
从现在看来,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上涨是10月CPI上涨的主要推手。其中,10月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我觉得,食品类此次价格上扬的原因是非常复杂和多元的,但总的来看,需求和货币是主导因素。
由于去年我国采取了宽松的信贷政策,全年投放信贷接近10万亿,M2是GDP的180%,大量的资金涌向了房地产市场,当然有部分资金开始试着抄作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今年4月国家出台调控房价的国10条政策,再加上今年灾害性天气影响了部分农产品的产量,那么原来炒房和货币市场驻留的资金,很大一块都涌向了农产品和商品期货市场。应当说,货币供给冲击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传导的渠道是通胀的预期。
本来农产品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2008年的通胀率为5.9%,是在粮价等农产品稳定的情况下,食品油和猪肉产量出现求大于供而引发的,而随后粮食价格再发生补涨。不过只要农产品缺口不是很大,加上货币没有超发,今年农产品涨幅恐怕也有限。
但是,去年货币的超发引发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有了通胀的预期,再加上今年农产品的减产,大量的资金开始先抄作像粮食、绿豆、大蒜这类可以囤积的农产品,现在游资把农产品当作股票来抄作,当可囤积的农产品上涨之后,蔬果类农产品近期的也同时跟进。对于蔬果类农产品而言,由于灾害天气和城市土地耕种面积的减少,以及劳动力和运输成本的上升,本身也有上升的需求,所以近几个月来中国CPI的上涨主因是货币超发。
我们从农产品链条中的种植、加工、零售各环节的收入分配比例基本维持在3:29:68,从这个收益分配比例上看出,农民其实在本轮农产品上涨中收入并没有提高多少,农产品加工企业最多也是分了一杯羹,而真正推动农产品上涨的是批发商和商品期货市场上的抄家,而这些人抄高农产品的资金,完全得益去年的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
我觉得现在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如连续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产业政策(比如通过国家抛储制度来烫烫平农产品波动),减低并引导民众对通胀的预期,从收笼货币供给和加大市场供应方面来控制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