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募基金泡沫何时休?

(2010-11-15 10:57:58)
标签:

财经

     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中国公募基金亏损1.08万亿,全年基金亏损额达到1.45万亿。而基金业从1998年至2007年10年盈利总规模也只有1.4万亿到1.45万亿之间。2010年上半年,中国公募基金亏损4397亿元,平均每只股票型基金亏损达9.67亿元,每家基金公司一天平均亏损4018万元。除嘉实主题精选盈利之外,其余股票型基金基本都是靠天吃饭。

    究其根源,是基金制度导致了公募基金产生泡沫,如果要解决公募基金周期性的巨亏问题,就必须对基金制度进行深化改革,用市场化和法治化的手段。我觉得,不管是公募还是私募基金,都要实现基金业的充分竞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基金业的健康发展。

    现在的公募基金公司从不把重心放在提高投资业绩、做好客户服务上,而是将基金的规模放在第一位,唯一的压力就是基金业绩的排名问题,不过只要不垫后,业绩靠不靠前,可能也并不是基金经理所关切的事情。现在的制度上规定基金公司按规模提取管理费,只要股市走牛,基金公司就会争先恐后上规模,最近偏股型开放式基金一下上了15个,利益驱动基金公司不断推出新基金,这样可以多收管理费,至于业绩靠不靠前尚在其次。

    与基金公司业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外界对公募基金经理的印象是:开高档轿车,几百万年薪,手中掌握着少则10亿元、多则数百亿元的资产。据统计,这些年薪百万的基金经理中有近40%的人岗位从业经历不足1年;岗位从业年限在5年以上的仅有21家基金公司旗下的29名基金经理,仅占现任公募基金经理总数的7%左右;而从业年限超过7年的,仅占现任基金经理总数的1.8%。2010年一季度,公募基金曾有853位基金经理,至第三季度在职的只有507人,可见收入高、流动性大是当前公募基金经理的二大特色。

    很多基民都在问中国的基金经理为什么如此年轻?其实答案很简单:一是中国基金镤发展速度太快,近几年大量新基金获批发行,尤其是股市向上阶段,尤其突出,基金经理需求量太大,出现了求大于供的现象,一些基金公司把年轻的助理都推上了基金经理的岗位。二是基金经理的严重流失,只要有点名气的,都跳槽去做私募基金,而基本没有私募基金经理跳槽来做公募基金的;三是培养一名基金经理需要较长的时间,起码要经历一个牛熊轮回吧,这在基金经理的供给上发生了限制。

    基金业号称“专家替你理财”,但这么年轻,从业年龄都偏短的基金经理是专家吗?我认为,一个人在一个行业里平均滚打12年才能成为一名行业专家。中国基金业总共才12年历史,平均任职2年多的基金经理离“专家”还有很远的距离,有待于经历市场牛熊洗礼。

    还有中国基金业不够重视年轻基金经理的投资心态的培养,却非常重视文凭,只要你是金融、投资或经济类硕士、博士就越级提拔,那么,这些基金经理们的老师,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经济学教授和博导就更是“理财专家”了吗?显然这不符合事实。有高学历,并不能让基金经理在实战中得到好处,投资心态、职业理性和人生阅历才是基金经理成功的法宝。

   中国基金业现在出现的状况是,公募基金有充裕的资金,但体制没有私募基金灵活。私募基金有好的体制,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投资收益,但没有公募基金的融资便利。这说明了中国基金业存在着严重的资源错配问题。

   如果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在制度设计上能够融合或趋同,使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收入都按业绩来说话,取消公募基金当前旱涝保收的弊端。公募基金吸收私募基金的优越体制,私募基金能突破融资的束缚,解决了基金业的资源错配问题,这样就能让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在充分竞争中共同繁荣,基金经理也不会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从制度上杜绝公募基金的周期性巨亏的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