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的基金经理年轻化已成为主流,70、80后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不过,很多基民在选购基金时,都认为老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可能更有价值一些。正像电影《华尔街2》中,股市大亨戈登卷土重来,却乃宝刀不老,显然有着丰富的阅历和脸上的皱纹越多,越象征了对资本市场的洞悉程度。那么基金经理真的是越老越好吗?
在公募基金圈内一提到元老级人,总有几个人逃不掉,自1998年就投身华夏基金的王亚伟自不必说。截止今年10月,基龄超过十年的还有汇丰晋信的林彤彤、华安基金的尚志民、大成基金的何光明,也就是说真正基龄超过10年以上的公募基金经理在国内已是屈指可数。
翻开“老人”近两年的基金业绩,2008年尚志民的华安宏利为-48%,何光明的大成价值为-49%。相比而言,王亚伟依旧突出,排名年度第二为-34%。鉴于2008年是个超级熊市,且股基的行业平均亏损为-50%,这些老人也只是勉强在平均线以上,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再看2009年小牛年,林彤彤的汇丰晋信龙腾年度业绩为76%,尚志民的华安宏利为74%,何光明的大成价值为67%,王亚伟的华夏大盘为116%,由此可见,这些“老人”并非只会策略上保守,在牛市中也能把握局势,跑赢大盘。
不过,这些有着10年以上基龄的基金经理表示,自己的优势在于:多年来的市场经验有助于自己准确认识资产价格的波动规律、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发展状况。但是他们还是没有逃脱靠天吃饭的宿命,只是在牛市和熊市时业绩稍好于基金平均水平而已。
我多年观察基金发现,至少经历过一次牛熊转换周期的基金经理,整体要比没有经历过完整周期的基金经理强,起码在抗风险的意识上要略胜一筹,因为2007年至2009年是完整的周期,而在此后的2009年能脱疑而出,业绩斐然的新基金经理却几乎为零。
可见,基金经理的“老”并非年龄,而是是否经历过完整的牛熊周期,如果一个基金经理一次也没经历过完全的牛熊周期,那么基金们把血汗钱交给他来管是有较大风险的。然而,经历地多少次却并没有多大影响,并非所有经历过多个周期的基金经理都能拥有:牛市跑赢大盘,熊市规避风险的本领。经历过一次牛熊轮回的基金经理也未必不够资历,但主要看其有无悟性。
所以,基民们除了要挑选有着丰富经验的基金经理为其理财的同时,自己也要选好申购基金的时段,而优秀的基金经理则更则重于选股,当前任何基金难以完全规避大盘走熊的系统性风险的存在,只是优秀的基金经理在熊市时净值跌得少一点,在牛市时净值跑赢大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