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通知称,自10月26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30元和220元。这是今年5个月以来首次调价。很多人对成品油价格上涨颇有抱怨,认为油价“涨得快、跌得慢”。据计算,自2008年6月20日起,油价8次上调,5次下调,如果涨跌相抵扣,相当于油价上涨了2630元/吨。不仅如此,很多专家认为,油价之所以如此之高,皆是由于国内油价被垄断所致,建议石油行业向民营企业开放,并引入竞争机制。
专家们建议让石油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向民营企业开放的建议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没有竞争激制的石油行业,垄断企业是不会考虑如何降低成本,也不会有发明创新的动力,更不会去用心改善经营管理,最后还会故意添加许多莫名其妙的成本,把油价抬高,反正中石化与中石油怎么样做都是包赚不赔,衣食无忧。这才是国内油价涨多跌少的根本原因!
其实,发改委早有规定: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交易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就要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但2008年下半年国际油价暴跌时,国内油价迟迟未按规定下调也是事实。那么,石油行业为啥难以引入竞争机制呢?我觉得其原因有二:
1、石油行业属于战略物资行业
之所以中石油和中石化二大巨头享受着高油价带来的利润,不思进取,也不管国际油价成本高低,一律买进,然后只要加价卖给国内消费者,其员工的薪水都是其他行业的好几倍。在这样的背景下专家建议引入民营企业竞争机制,以使提高其效率。但是发改委认为:成品油属于战略物资,不能自由竞争,要统一经营。
的确,有些油品是属于战略物资,但绝大多数不是,除了战略物资之外,还用于更广大的民用领域,这完全不具生死攸关的战略性。所以不加区别地对待明显不同的领域,将整个石油行业一股脑塞进战略性物资的大箩筐内,关起门来垄断经营,其结果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垄断行业罕涝保收,不思进取的局面。
2、关键时刻共和国长子肯听话
发改委偏爱这些垄断国内石油巨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2008年国际市场油价一度涨至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点时,6月20日国内成品油价上调后仅相当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83.5美元,每桶低于当时国际油价近60美元。也就是说,国内油价从未达到每桶147美元的高点。这说明在稳定国内油价时,这些被李荣融爱称为共和国长子的石油巨头们很听话,没有与国际油价接轨。如果引入民营企业,引入竞争激制,缩小垄断石油央企的市场份额,要是再来一次国际油价突破140美元,那发改委要想稳住国内油价,这些民营企业会不会听从号令呢?显然,发改委认为,国内石油巨头在关键时刻还是起到了平抑国内油价的中流砥柱的作用的。
由此可见,成品油价格乱象是政府价格管制的必然结果。因此,从根本上要矫正当前国内油价涨多跌少的乱象,打破三大石油巨头的市场垄断局面和取消石油贸易垄断,需要及时启动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要做到既要满足国家战略物资的需要,在广大民用领域引入民营企业参与竞争,又要建立一个可以稳定国内油价的机制,还要让三大石油巨头打破铁饭碗,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与国际石油大享接轨。这样我国的石油行业才会有较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