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重挫说明了啥?

(2010-06-04 09:16:23)
标签:

财经

      在刚刚过去的5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自雷曼兄弟倒闭之后的最大跌幅,涵盖了18种工业原材料的《商务期刊》工业商品价格平滑指数在5月大幅下滑57。不仅如此,被格林斯潘视为经济风向标的铜价在5月也下滑了7.4%,为今年1月以来最大的单月跌幅。

     我觉得5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大跌不仅与欧洲债务危机恶化密要相关,还与中国政府打击楼市和收紧银根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虽然欧盟在5月宣布了一项高达万亿美元的庞大救援计划以阻止欧元与欧洲国债的下滑。但作为对救援计划的承诺,欧洲各国也不得不采取缩减开支的计划。欧洲各国实施的财政削减计划,意图是降低诸国的巨额财政赤字,其结果就会仰制对中国进口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会降低欧洲汽油、铝以及钢铁的需求量,所以说国际商品市场的大跌预示国际经济可能二次探底。

   其次,在2008年石油价格涨到120美元/桶以上,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就指责中国政府的成品油价没有与国际接轨,国内成品油价格仍停留在相当于70美元/桶的价格,这无疑鼓励中国国内用油的需求量,进而推高了国际石油价格。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就是想说明,由于中国对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量庞大,中国政府的任何对流动性的宏观调控,都将直接影响到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

    2008年10月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央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许多基础设施项目获准上马,以及对房地产业的松绑,使得国内投资需求虚火过旺,这无疑加大了对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量,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受惠于中国大规模投资好处的各国政府纷纷表扬中国,负起了一个大国的责任。现在的格局是:中国人买哪种商品,哪种商品的国际价格就被恶抄上去,一旦减少需求量,该种商品就暴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却丧失了在贸易体系的定价权。

    4月份中国政府在力图通过打压房地产业和收紧信贷方面,使投资的虚火降下来,但是目前却发现,由于欧元持续贬值,游资重回美元、黄金避险。没有了外汇占款,中国央行想大量发放货币也没了借口,最近央行净投放2240亿元,但也没有能改善流动性趋紧的问题。与此相同,5月汇丰采购经理人指数52.7,创11个月来新低水平,这表明,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民企,已经开始收缩,产品库存开始增加,去年的那种疯狂投资上项目的激情已由于信贷收紧、出口回落而大幅下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由于需求量陡减,引发了暴跌!

    国际商品市场的大跌,并不是好兆头,说明了主权债务危机和欧洲银行业问题极可能引发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同时我们也要看出像去年的4万亿投资和10万亿信贷拉起的投资热潮已经降温,不持续,其所带来的后遗症就是,养肥了一批像掌握铁矿石、石油、橡胶等定价权的国际大鳄,而留给我国的就是产能过剩更重、地方债务危机更险、楼市泡沫更大、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随着政府采取的相对紧缩政策,国际商品市场的下跌也意味着中国流动性已经不足,A股市场更难上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