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复苏信心激增,国际油价昨天已经逼近87美元/桶,创18个月来的新高。截至4月5日,国际原油变化率在连续22个工作日内已达到4.9%,已经触及国家发改委的调价红线。国内成品油涨价肯定已成现实,关键在于发改委何时调与涨多少的问题了。与此同时,国内四大能源研究中心主任一致表示,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的警戒线。此举标志着,我国原油消耗由原先主要靠国内保障,转为主要靠进口满足。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实行有控制的国际接轨。也就是说,国际油价在80美元/桶以下,国内成品油价可以根据国际油价变动进行调整;当油价超过80美元/桶时,国家在调整成品油价格时可缩减炼油产业利润水平;而当国际油价超过130美元/桶时,国家可以临时不再实行,暂停接轨政策。我们可想而知,一旦国际油价再持续上涨,国内石油加工产业将再度受到严重挑战。一旦不能与国际油价接轨或半接轨时,必然导致炼油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再度出现全行业亏损的现象。
面对石油和铁矿石近期的疯涨,我觉得去年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过多的投资和出口,带来了对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需求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国现在是铁矿石的第一进口国(2009年进口铁矿石高达6.27亿吨),是石油的第二进口大国(2009年进口原油2.038亿吨),正因为中国有着巨大的需求量,拉动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在人民币不升值的情况下,就把利益拱手让给了原料出口国,进而带来了我国企业成本上升,由PPI向CPI传导的通胀时代的来临!这是其一。
其二,西方曾经指责中国为“高油价的制造者”是欠公平的,中国高用油量也只是推动国际油价上涨的因素之一,由于中国对石油等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量激增,触动了嗜血的华尔街的贪欲,要知道美国才是拥有强大的石油定价的话语权,所以我认为最近为什么美国财政部推迟了对中国“汇率操纵国”的审核时间,就是希望不通过贸易战和口水战,而通过国际大宗商品的涨价来逼使中国政府大幅提高人民币汇率!以控制即将到来的恶性通胀!
现在国际石油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地缘政治、国际资本、美元汇率等多重因素叠加而成的高度复杂的定价体系。其背后华尔街抄作迹象非常明显: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国际油价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从147美元/桶,高位“跳水”至32美元/桶,跌幅高达78%,我不禁要问,石油需求的下降不可能一下子降得这么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炒家的大举撤离有关。
现在问题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不仅没有国际原油的定价话语权,更无力改变以美元计价的石油脱离其实际情况的疯狂上涨,只能被动的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由于石油涨价对我国各行业的冲击。如果那天石油—人民币来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话,由肯定国际油价运行更加平稳,当然这样不符合美元的利益,美国政府绝不可能让人民币国际化的现象存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