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髻凤钗——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节选(续)

标签:
凤钗发髻云髻黄升中国杂谈 |
分类: 追寻繁华 |
鸾髻,是形似鸾凤的发髻,或者是在发髻上装饰着鸾凤钗,也可以叫做鸾髻。《宣和遗事》记载宋代名女李师师的清雅美丽,就说:“亸眉鸾髻垂云碧,眼入明眸秋水溢。”她的一直垂到肩上的鸾髻,如乌云一般浓碧,和桃花脸、玉肌肤互相映衬。
芭蕉髻,周锡宝先生认为是椭圆形髻,四周为绿翠。宋人《瑶台步月图》中一位女子所梳似是此髻,属于垂髻类。
鬟髻在两宋很受欢迎。黄庭坚诗句说:“晓镜新梳十二鬟”。白沙宋墓中有一种高髻配单鬟,似是从唐代圆环椎髻演变来的。少女们多梳双鬟、三鬟髻,《林下月明图》中有一位女子就是梳三鬟髻。
多鬟的发髻因为多是仙子玉女所梳,也叫做仙人髻。传为李公麟绘的《维摩诘演教图》立轴,维摩诘的身边就站立着一位梳双鬟髻的侍女,鬟中有梁支撑,簪着一枚衔珠滴的凤钗,还有花钿等,分外华贵。
《齐东野语》中记有懒梳髻,是一种把黑发分成数绺挽好、倾侧在一边的发髻,明代叫做懒梳头。
双丫、三丫髻也还可见。女童多梳双丫或三丫髻,用一条垂着珍珠的头须(头绳)勒着。如南宋苏汉臣的《冬日戏婴图》中的一个女孩梳的就是三丫髻,插三只短金钗,系红罗头须,上垂珠串。
宋代堕马髻仍十分流行,如侯寘《菩萨蛮》词说:“绿窗初睡去起,堕马慵梳髻。斜插紫鸾钗,香从鬓底来。”与唐代相比又有所变化,如《宫乐图》中的女子所梳,就是挽一个高髻,然后垂向一边,在加上小梳和珠饰,显得慵懒可爱。
《枫窗小牍》记载北宋末年的发髻和额饰,如崇宁年间流行大髻方额,宣政年间又尚急扎垂肩,然后是云尖巧额(把额发盘成云朵状,横在眉头上;另一种解释是把额发修剪出尖,尖正对着眉心),鬓撑金凤。
急扎垂肩的发型,在河南禹县白沙镇一号宋墓壁画上就能看见,女主人和几名侍女所梳都是同样的小垂髻,下垂至肩,用帛带约束。有的还加上一个发鬟,再戴上团冠。
宋代首饰多用锤鍱、线刻等手法,如凤钗就用一枝金片镂刻成形,再捶打出凹凸,细刻毛羽。在陕西临潼的金代窖藏曾出土一件金凤钗,翅翎飞扬,连着细细的钗脚。
宋代妇女的发饰也是钗、簪、梳篦等,扬之水《宋元金银首饰的样式和工艺》考证,当时仅钗就有多种:折股钗是把金银条或片盘旋扭结后对折为两股;竹节钗是制作如竹节之状;花头钗是把两片银片锤出花样,卷作喇叭筒对接起来,再扣上一朵银片垂成的花;螭虎钗实在折股钗中饰以双龙或双螭,钗梁刻作牡丹花;接二连三钗,以一根粗银丝弯作连续的双股花枝,上各顶一朵花。
各种簪钗和梳篦以珍珠宝石、翡翠羽毛为饰,制作为花朵鸾凤的形象,插满头,叫做头面。《东京梦华录》说:“公主出降,又有宫嫔数十,皆真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还有“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等。《梦粱录》中记载了妇女们有“飞鸾走凤”、“七宝珠翠”、“花朵冠梳”等,都制作精美。宋徽宗《宫词》说:“头上宫花妆翡翠,宝蝉珍蝶势如飞。”宋人《听阮图》中的淑女头上就有戴飞鸾走凤首饰的。
南宋福建福州有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妇黄升的墓,出土时黄升头上梳高髻,插四枚角篦于四边,又有鎏金镂花银钗三支,插于发髻上,即花头钗。
江西德安周氏墓,墓主人是一位妇人,出土时有一个金丝编的特髻,头上插着鎏金钗、银簪,两鬓和脑后还各插两把木梳。其中有一支步摇,步摇垂下的物件不是简单的珠串,而是垂下珍珠网罩,内盛褐色的方形香囊。扬之水指出,者应当是宋代端午时戴的珠囊,也就是真珠香囊。因为这位妇人手里拿着一支桃枝,上边系着端午时的粽子。
四川阆中市双龙镇宋墓出土一支金步摇,由两片金片扣合而成,镂刻芙蓉和牡丹菊花等形,外镶框,框外又饰荷叶花果。
长沙还出土了一支透明的玻璃簪,用透明的材质制成朴素的簪也是很美的。
宋代还有掩根一类的簪子,是横簪在脑后发髻上的,明代称为满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