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哮喘
(2009-12-21 14:23:21)
标签:
儿童咳嗽喘育儿 |
分类: 儿童咳嗽 |
俗话说:内不治喘,外不治癣。这意味着“喘”是比较难治的病症,但 “喘”又是孩子常发生的疾病,所以家长对孩子是否患有“喘病”倍加关注。经常听到家长说自己孩子睡觉时、咳嗽后好像有“喘”的现象。这些家长很想知道孩子是否患上了哮喘。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以气喘、呼吸困难、胸闷为主要表现的下呼吸道疾病,属于小气道疾病。而喘只是一种病理表现,是由于气道发生痉挛或气道内分泌物滞留造成气道狭窄,气体进出狭窄气道时产生的一种高调声音。喘是哮喘特有的表现,但出现“喘”的现象并不意味孩子患上了哮喘。
看一看下面几个孩子的病例:
1.丁丁,2岁6个月,去年5月患了上呼吸道感染。由于当时治疗不够及时,两周后孩子仍然咳嗽。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看病,听到医生说孩子有些喘,本已安定的家长马上紧张了起来。按照医生的嘱托本应用一周的止喘药物吸入,结果用了3个月还不停止。这天,因孩子又有些咳嗽、流涕,来到我的诊室。经过耐心询问,在治疗此次感冒的同时,逐渐将吸入的止喘药物停掉。
2.13岁的明明患哮喘8~9年了,据他的妈妈讲,明明一直坚持吸入药物的治疗,而且效果很好。孩子平常并没有异常表现,只是每日凌晨2~3点会自行醒来,自己感觉有些不舒服。吸入药物后即可缓解。
经过详细的检查并未发现明明存在肺功能异常的表现。于是,嘱咐妈妈将每日凌晨吸入的药物逐步换成了盐水。经过2周的转换,孩子没有不适的表现。妈妈把换盐水的情况告诉了明明,他很快解除了心理上对药物的依赖。夜间睡眠也变得塌实了。
3.5岁的小光从近3岁时因喘憋被诊为哮喘。经过治疗,症状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他的父母害怕长期吸入药物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便自行减少给予孩子吸入药物的治疗。每次看病时,总不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致使5岁的孩子肺功能只为同龄儿童的一半。胸廓发生了“桶状”变形,心脏功能也受到累及。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了解哮喘并正确治疗十分重要。孩子存在“喘”,并不一定患有哮喘。特别是当第一次出现喘憋时,医生多提示要好好控制喘憋,以防发展为哮喘。的确,控制喘的方法与治疗哮喘十分接近。 有些家长因怕孩子成为哮喘,当孩子病情好转后也不愿意停止治疗;有些家长则因怕止喘药物对孩子造成损害,不愿接受治疗。不论哪种想法的家长,都希望您通过上述实例了解到,喘是一个异常表现,但与哮喘并不等同。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短期根治哮喘的方法。尽快控制哮喘发作,有效预防哮喘的发生,是当今哮喘治疗的指导思想。控制及预防哮喘可避免或减轻孩子心肺功能的损害,保证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些孩子随着青春发育期的出现,哮喘可得到根本缓解。只有对孩子的哮喘控制满意、预防得当,待哮喘根本缓解时才不会留有心肺功能的不足或障碍。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哮喘,努力去除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长期正规药物预防,是治疗哮喘的原则。
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 孩子是否为哮喘,需经过医生的定期随访,根据孩子病情的变化确定。
* 任何药物对孩子都会造成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否持续用药,要根据疾病对病人的影响和药物对病人的影响,哪个更为重要来考虑。
* 不是哮喘而长期用药,势必突出药物的副作用,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三种不同类型的哮喘
1、婴幼儿哮喘。3岁以下的婴幼儿,有3次以上类似气喘发作的现象,而且以前曾患过湿疹、皮肤过敏,同时父母有哮喘或慢性气管炎病,就可以诊断为婴幼儿哮喘。
特别提示:
由于许多家长不愿接受这个现实,侥幸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患哮喘。因此,婴幼儿哮喘中有相当婴儿未能接受及时的治疗,致使疾病迁延,且逐渐加重。
2、儿童哮喘。3岁以上的儿童,反复出现咳嗽、喘息,且喘重于咳。喘息常常是突然发作。一般先有鼻痒、喷嚏、咳嗽,然后出现喘憋,出气困难、胸闷,呼气时喉咙里“咝咝”发响,严重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全身出冷汗。
发作的诱因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闻到农药、油漆、香烟等特殊气味,吸入花粉、灰尘,近期患有呼吸道感染等。
3、咳嗽变异性哮喘。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主要症状是咳嗽,而没有喘憋的表现。
下面是这类患儿具有的特点:
①反复咳嗽超过1个月,常在夜间或清晨咳嗽加重,往往是阵发性剧烈干咳,吸入冷空气或跑步等能加重咳嗽;
②应用消炎药几乎无效;应用平喘药可减轻咳嗽;
③曾患过湿疹、皮肤过敏症等;
④家族有患哮喘或慢性气管炎的病人。
经验:对于这类病人,家长更是不愿接受哮喘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