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隐者

马山是太湖西北部的一个千年古岛,全称马迹山,古名夫椒山,雄峙太湖西北部,是太湖七十二峰之一。周约3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地形狭长,形如月弧。抗战初期有4000余人口。它在抗战期间是我新四军苏南二分区的根据地,又是联结宜(兴)、武(进)、(无)锡南、苏(州)西和浙(江)西各游击区的湖中跳板。

在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马迹山开始有人居住,建国后,在马迹山的东岗门前山和古竹燕子山一带出土了一批石斧、石锄,经考证为崧泽文化类型,证实了这里确有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1969年11月5日,经江苏省委批准,马迹山开始围湖造田,于1971年元旦东坝口正式合龙,指挥部立即组织排水,从此,太湖岛屿马迹山与大陆连成一体,成为半岛。1975年12月22日,无锡市计委批准建筑从闾江桥至马迹山古竹街长10公里的闾马公路,并拨款24万元用于工程建设,从此,马迹山与内陆有了陆路交通。



在一处背山面湖小景处,看到一个宜民山庄藏于林木和湖水之间,山庄有两幅对联:“湖山养翰墨,星斗焕文章”;“见山乐山水乐水,似隐非隐仙非仙”。两联应是隐者自撰自书,隐喻不算高妙,字还别有意趣。与湖山搭配,令人遐思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