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此读过书的燕堂书斋

标签:
宜阳福昌村燕堂书斋宋代苏东坡 |
http://s7/mw690/001O2JSozy749HiARcWd6&690
“燕堂书斋”为宋人乐辅国建造,历代有修缮。文革前,有殿堂三间,为清代卷棚式建筑,并有厢房四间,构成一座小型院落。墙壁上有十几块古碑刻,其中尚存的《燕堂记》为北宋名相富弼撰写,有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余皆明清两代重修碑记。
富弼《燕堂记》碑今存宜阳县文化馆。《燕堂记》碑载:“福昌宜阳地,战国韩所都”。“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佐暑作乐公,置燕堂”。
http://s6/mw690/001O2JSozy749Hnw7KRc5&690
其他碑文记载,北宋诗人苏轼曾经在福昌县任主薄(县长秘书)。燕堂书斋就是苏东坡起居、读书、办公的地方,是他官场坎坷生涯的起点(注)。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嘉佑二年,兄弟二人参加科考,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正当苏东坡要大展宏图之时,却传来了母亲辞世的不幸消息,按惯例“丁忧”,返乡守制三年。
嘉祐五年(1060年),二十五歲的苏东坡守制完毕,“除服”,至京,被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弟轍授渑池县主簿。在福昌的一年,苏东坡的心事并不在政务上,而是饱读诗书,为嘉祐六年(1061)朝廷举行的的制科考試做准备,经过在这里的历练和苦读,在制科考试中名列第三,成绩入三等(制科考试分五等,第一第二等属荣誉等级,不实授。三等就是最高等级),除授大理評事、鳳翔府簽判,从此正式踏上仕途。
宋代洛阳虽是文人的天堂,但偏偏与苏东坡缘分不大,燕堂书斋可能是洛阳地域内苏东坡可指实活动过的唯一建筑遗迹。经过文革炼狱,燕堂书斋已不复旧貌,今天修缮的书斋只不过瓦屋几间,比一般民舍都显得寒酸,但他依然是有意义的纪念性建筑,文脉的传承必须有所依托,发掘他背后的故事,依然能给人以启迪。
注:当代人整理的苏东坡年表说明,苏东坡被授福昌县主簿后,并没有赴任,因而苏在此读书当不可信。但不管苏在没在过此书斋读书,都不影响燕堂书斋的珍贵。当今书院保留不少,但从宋代保留至今的书斋当不多见,而且有富弼亲撰之《燕堂记》,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