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五台山-上南线自驾游35天第一篇

标签:
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南线自驾游35天 |

我们夫妻二人2023年8月底自北京自驾,一路向南10月1日抵达海南海口,途中经过:山西五台山、平遥古城;陕西西安(兵马俑等);四川重庆市(大足石刻等);湖北恩施(大峡谷及云龙地缝);湖南张家界(袁家界及天门山等);贵州江门(梵净山、中国天眼等);广西桂林(龙脊梯田及阳朔等);最后一站经广东湛江安全到达海口市。
8月27日
五台山是我们这次南线游览的第一站。
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2009年6月26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内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台顶,五根擎天柱,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五台山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同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兴建了大孚灵鹫寺,这是五台山的开山寺,也就是现今的显通寺,为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唐代初、中期,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期,当时五台山寺院多达360余处。
五台山又一特色是既有青庙(藏传佛教),也有黄庙(汉传佛教),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菩萨顶是五台山黄庙之首,清康熙、乾隆,多次来五台山朝拜,都在菩萨顶住宿。
8月28日
到达黛螺顶山顶上,入口侧一面石墙,其石雕精雕细刻大气磅礴。
黛螺顶,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寺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 1786 年)改名为黛螺顶。现存寺院占地面积 3000 平方米,有殿堂14 间,僧舍 34 间,牌楼 1 座。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旃(zhan)檀殿,五方文殊殿和大雄宝殿。
黛螺顶所在是东台的支脉,虽这里看不到东台最高峰望海峰,但可以俯瞰台怀镇寺庙群的全景。
旃檀殿,是黛螺顶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大殿,是一座重檐六角攒尖顶的建筑,造型比较奇特,殿内的塑像是一尊站立于佛坛之上的旃檀佛,用名贵的旃檀木雕刻而成。
石碑,上面刻的是乾隆皇帝第五次朝拜五台山时题写的七言律诗,诗名《登黛螺顶作》(见石碑文从右至左倒数第二列下半段),“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像,阇黎疑未识真宗”。乾隆丙年暮春月御笔(署名见最后一列文字,时年1786年,乾隆75岁高龄)。
五爷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殿内除了供金脸龙王老五外,在他背后左右排列了大爷、二爷、龙母、三爷、雨的塑像。本来是塔院寺属院一座小寺庙,因为五爷的有求必应而成为了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庙,民间传说五爷本是黑脸,但文殊菩萨为了广济众生化成五龙王,黑脸变成金脸。五台山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
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占地 43700 平方米,殿宇楼堂 400 多间,初建于东汉,唐朝时达到鼎盛。显通寺有两道山门,进第一道山门是钟楼,第二道山门才是显通寺的正门。显通寺的大钟楼就是全五台山的总钟楼,大铜钟重达9999斤半,高 2.62 米,,铸造于明正统五年(1431年),是五台山最大最重的一口钟。
钟楼建在外的原因:明朝万历以前,塔院寺(五台山最大的白塔就在院内)还是显通寺下设的一个塔院,但是到了万历七年(1579年),万历皇帝为了给其母亲皇太后祈福延寿,把塔院独立出去建成了现在的大塔院寺,由于塔院寺的位置靠前,所以寺院前面的牌楼、山门、钟鼓楼就统统归了塔院寺。显通寺只好另辟道路、重开山门,并在新开辟的道路上修建了木牌楼和这座大钟楼。
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最大的寺,占地 4万平方米,中轴线上排列着七座大殿,依次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藏经楼。
我们挑重点参观了中线上第四大殿:无量殿。无量殿为纯白色建筑,建筑高 20.3米,面宽 28.2米,进深 16.2米。为什么叫无量(梁)殿?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佛法无量;二是说这是一座纯砖结构的建筑,殿内没有一根梁柱,所以也叫“无梁殿”。
无量殿的建造年代是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这个时候西方正处于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新运动的标志就是在建筑中大量运用拱券结构,无梁殿是将拱券结构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相结合形成的新型建筑类型,建筑结构以拱券结构为主,而外部尽量保留木结构形式,这种建筑在明代中后期曾经风行全国,南京灵谷寺无梁殿、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太原永祚寺无梁殿、峨眉山万年寺无梁殿、南京宝华山无梁殿、宁武万佛寺大殿都是杰出的代表,其中南京灵谷寺无梁殿规模最大,显通寺无量殿排行老二。
大殿又名七处九会殿,因为释迦牟尼成佛后,先后在七个地方九次开讲《华严经》。无量殿门楣上七块匾写的就是当年佛祖讲说《华严经》的七个地方。
大殿结构全部用青砖垒砌而成,无梁无柱,不愧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这座大殿从外面看高两层、宽七间,是三孔砖券拱洞,右侧拱洞供奉的是一尊珍贵的明代脱纱造像药师佛;左侧拱洞中供奉的是一座明代八角十三层多宝佛木塔,这座塔是一座楼阁式内塔,以 7.75 米的高度高居中国内塔之首。
大铜殿(第六重),以大铜殿为核心的这组建筑群叫做清凉妙高处。首先是清凉妙高处青石照壁,上书万历皇帝御笔亲题的“清凉妙高处”五个大字。
照壁之后是五座高低形制各不相同的精美铜塔,这五座铜塔即象征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和五座台顶的五方文殊菩萨,也象征着文殊菩萨的五智;铜塔之后就是大铜殿,金碧辉煌的铜殿建在两层汉白玉琼台之上。
五座铜塔东西两座是明代的原物,是中国仅次于峨眉山紫铜华严塔的第二高和第三高的铜塔,中间三座是抗日战争中被毁后,1989 至 1993 年按原样重新铸造。这五座塔按五方排列,暗合五台山的五座台顶(由东到西),东面那座铸造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代表五台中最高的北台顶,是五座铜塔中最高的,高达 6.3米;最西边的塔代表西台,铸造于明万历38年。这座妙观察智塔通高 5.33米,底座为双层束腰须弥座,塔身由13层楼阁组成,每层8面,外面铸造着上百尊佛像,塔顶是葫芦形的宝刹。
中国现存五座古铜殿,武当山元代古铜殿最古老,武当山金顶铜殿最珍贵,昆明鸣凤山铜殿占地面积最大,颐和园铜亭名气最大,显通寺这座铜殿高达5米,重达 500 吨,是五座铜殿中最高、也是最精美的一座。
第七重殿:也是最后一重大殿:后高殿。楼上高悬法界华严的牌匾,说明这里以藏放《华严经》为主,它和铜殿两侧的小型无量殿共同组成了显通寺的后藏。这组庄严独特的建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建筑家“佛门鲁班”妙峰祖师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