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格律诗中的重字
(2025-02-18 11:49:32)
标签:
律绝格律探索 |
诗中使用重字以前是正常现象,特别是在《诗经》中这种反复咏叹的重叠句经常出现。据笔者了解对重字的论述最早起于南朝刘勰
首先,我认为格律诗中减少重字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格律诗的字数本来有限,每个字都承载着重要的艺术信息,若有重字就会严重减少艺术信息量,使作品显得匮乏单调或拖沓臃肿,容易成为瑕疵。为了在有限的篇辐内尽可能容纳更多的内容,应当尽量少用重字,特别是非修辞性重字。但是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谈重色变。如果在变通无效另换一字会破坏整首诗意的情况下,偶而使用重字也是应当允许的。同时也应看到叠字、复辞以及顶针格这些修辞性重复所产生的重字可以强化情感,营造意境,特别是对仗句中的重字,更能增加诗歌的婉转铿锵和诵读的声调美,如“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但这些对仗句中的重字必须是同位异字相对,同位同字相对是不允许的。重字用好了,可以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使之更有诗味,这里特列举前人的成功诗例,用以说明格律诗中不仅可以使用重字,而且还应在用好重字上下大功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词》)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