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栖牛斋主
栖牛斋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409
  • 关注人气: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部充满真情大爱的回忆录

(2024-11-22 10:40:50)
标签:

书序

情感

                       作者:冯宝哲

                一部充满真情大爱的回忆录                  

    最近,陈忠胜先生通过微信发来他所写的回忆录《家脉》的电子文件,托我写序,这是一年前我就答应过的事,自应奋力而为。他所写的初稿,去年我就读过,现在有了电子文件,就更能先睹为快了,这实在是我的福份。    

    我与陈公是退休后才相识的,那时他是蒲城县诗词楹联学会城东分会的会长,我虽身在渭南,但仍被分到城东分会活动,特别是得知他是陈焕潮的胞弟后,我们的感情又有了新一层的递进。因为我以前在县农牧局与政府办时同其兄曾是很好的朋友,焕潮虽然殉难不在了,能结识其弟,当也是极大的快事。故而我们之间又成了很好的朋友。

    我很认真而且十分仔细地阅读了《家脉》全文,深为其精湛的内容所吸引。以至撇开了写序的念头,觉得还是写读后感为好,那就以此代序吧,特向陈公告罪!

    写回忆录,自然离不开关于家的话题:读了陈公这部回忆录,通过他有声有色,活灵活显,充满激情的文字素描,使我深为他诚挚的真情大爱所感动。进一步认识到: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幸福的源泉,家是精神的依托,家是希望的摇篮。家是甜蜜的归宿,家是爱心的乐园。家是母亲的哺育,家是父亲的双肩。家是生活的住所,家是永远的挂牵。本书以《家脉》为题,诉说了陈氏一家主要成员的人生往事,其内容基本是围绕家族脉络叙述的,实际上也是一部家史,我首先为这个书名的提纲挈领而点赞喝彩。  

    本书开宗明义,第一部分即为陈姓起源,第二部分即为家系脉络,第三部分是家脉逸事,概述了家谱中各支的生活发展状况。使读者清楚地看到了陈氏这一支脉由衰败进而振兴的艰难里程。其曾祖家境清贫,度日维艰,无隔宿之粮,在别人碨面时,抓了人家两把麦糁子吃,被人打断双腿,之后因没钱医治而殁。祖父陈德敬流落西安,找了一点差使赖以糊口,成年后回到故乡,靠给人扛长工度日。由于勤劳能干,方才成家立业,生活走向正轨。育有二子三女,忠胜先生的父亲陈士杰为其次子,生性聪颖,受到村邻称赏,同州师范毕业后,因祖父病故而放弃学业,十八岁的他事母携兄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执鞭从教,揭开了这个家庭新的一页。授徒多有所成,桃李遍布。后转入洛惠渠工作。他勤奋不息,在干好事业之余,盖房箍窑、开车马大店,已成小康之家。解放后回乡务农,先后任村长、大村长、热心公益事业,特别重视知识,重视文化,重视家庭伦理道德的教育,他为陈家留下“父慈子孝和乐丹,兄宽弟让顺气丸。妯娌和好消毒引,和睦家庭代代传”以及“奋芸窗,效贤达,能吃亏,尚勤俭”的遗训,被陈氏兄弟奉为家魂贵宝,作为后辈的座右铭,世代传承。通过全家公议,他们决定将其父的华诞日六月初十列为每年的家魂诵读日,代代纪念;立陈焕潮为家庭楷模,其殉难日3月21日为家难忌日,这天规避喜庆之事。他们将家训制轴,举行庄严仪式进行悬挂,将家史编谱,印制留存。为纪念焕宝、焕潮两兄弟的手足之情,还在乡镇路畔竖立“双龙碑”,上书“棠棣情深,悃忱长存”,并书四句家魂:以传播家庭美德。于其父诞辰120周年时制作了景泰蓝铜底父母纪念盘和楷模纪念盘并永志家训,专门召开了家魂恳谈会隆重纪念。他们把家训视作家庭的灵魂和前进的灯塔,多年来陈氏一家幸福、美满、亲密、和谐、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受到县乡表彰,村委会为其家颁赠了“德善衍家风”牌匾。国人自古以来即把数典忘祖视为令人唾弃的丑恶行径,而对饮水思源,不忘根本推崇有加,并由此而重视谱牒文化,我认为陈公的回忆录其最大的闪光点就在这里。它告诉我们谱牒文化就是历史智慧和优秀美德的继续传承,是凝聚力和黏合剂,是爱家、爱乡、爱国的原动力。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应抓的大事,理应受到关注和珍爱!

    通览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最大亮点是作者对待学习堪称孜孜不倦,对待困难堪称铮铮铁汉,对待家国堪称默默奉献。

    作者上完初小,十三岁就辍学了,但他是一个孜孜不倦,善于学习各种知识和各种技能的人。他不仅在文化方面刻苦自学,博览群书,充实自己的底蕴,而且广泛涉猎各种技术门类,见啥学啥,而且干得有模有样。他辍学后,尚末成年,就跟着父亲学做庄稼,虽然年幼,但很快就学会了耕犁耙耱等各项农活技术。为了生计,他学过编织,天阴下雨在家编条子笼,编铁笊篱,柳条笊篱,拿到集上卖;学过木匠、泥水匠,跟着师傅给人家干活;他还在永丰农具社车钳、铸造车间开过冲床,倒过铁锅,之后又到西头乡政府当炊事员。就凭他孜孜不倦的勤奋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本来是临时工,却被领导和同事看在眼里,竟然破格地被转为正式工,以后又入了党,提了干,送到县党校去学习,毕业后被任命为乡司法所所长。被县司法局评为先进工作者。退休后又进入县老年大学诗词楹联班学习,并且加入了县诗词楹联学会,被选为城东分会会长,并且多有诗作收入本书之中,读者自可评估他现在的文化水平。他通过孜孜不倦而实现的这种人生逆闯应当说是一个奇迹。

    陈公尚未成年就扛起了农活的重负,艰苦的环境对他的耐力是一个严峻的磨练,面对困难,他坚韧不屈,绝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自强不息,迎难而上,拚搏奋斗。他曾上砖窑倒过砖,从挖土、搅水、泡泥、踩泥、倒胚、拾砖,一直干到上架,窑场背砖,一次背40条砖,二百多斤重;干完活还得经受烟熏火燎给窑工们作饭,吃的多是清水煮萝卜,真是累得精疲力尽,但是为了家人生计,他还得奋力支撑。特别是1982至1984这三年中,他家里连出祸事,安葬了五个人,给予他简直是致命打击。1982年古历正月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他准备箍窑三面,在施工中窑帮倒塌,造成三死一伤的惨祸;1983年3月他的胞兄又遭遇车祸而亡;1984年3月他的母亲在老年失子后郁郁而终。一连串的祸事如巨石灭顶,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偏偏他又患上了室性早博的冠心病,胸闷、心悸、心绞痛、走不到二三里路就气喘,形势至为危机。但忠胜先生沉着冷静,积极面对,终于在亲友们的共同支持下,挺了过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发展,他的家庭经济也蒸蒸日上,由负债累累,变为宽裕富余,如果不是铮铮铁汉,哪能有此美好结局。

    按照年龄作者在兄弟姊妹中是最小的,在谈及年幼辍学的原因时他曾经说过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读书,这句自责的话让人纳闷费解。因为细读本书,叙事说理,头头是道,井井有条,感情充沛,描写栩栩如生,使读者如临其境,其生花妙笔更是引人入胜,从用词组句文化造诣上看,谁能相信这是不爱读书的人所能写出的作品?显然其中一定另有隐情,真正原因应该是当时家庭条件不允许,五个子女全部上学的重负,是这个处于困境中的农户所无法承受的,忠胜先生年幼懂事,以“不喜欢”为借口,主动为家庭减压释负,其默默奉献的精神确属难能可贵。这种不事张扬默默付出已经成为他为人处世的显著特点,他的微信昵称就是“痴人”,这完全是他的自谦,其实他一点不痴!细读本书你就不难发现作者无论对于家庭还是对于社会,都是吃得苦,纳得憨,既是播火者,也是推进者,更是践行者,他就是一个纯朴低调的老实人。一个默默做事的实干家,

    基于以上所述,我向读者诸君郑重推荐这部充满真情大爱的好书。

    最后,特题七律“贺《家脉》付梓”一首,以为本文作结:

    陈公杰作忆家风,椽笔纵横抒此生。

    刻苦勤劳脱困境,拚搏奋斗向繁荣.

    有哭有笑真情显,知意知心大爱凝.

    美满幸福彰祖训,握瑜怀瑾永传承。

                       2014年11月1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